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10家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成为其中之一。淮安市淮安区是江苏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10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一批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和培育项目名单,评出了7个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8个培育项目,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贡献江苏力量。高位统筹 守好用好红色资源
江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和发扬的重要区域,是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红色资源基底深厚。
为统筹推进江苏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打牢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工作基础,去年5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在此过程中,江苏各地坚持高位统筹,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构建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比如,镇江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围绕红色旅游发展总体目标,明确工作思路,形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思想共识;高邮市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列入《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并在财政金融、人才、税收、用地、城乡建设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盐城市阜宁县在县委宣传部下设了“红色遗存保护利用中心”,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淮安不断推动市级红色旅游发展,形成了发改委、财政等多部门联动运行机制,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纳入了当地“十四五”规划,《淮安市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行动方案》等文件也强调要以红色旅游为引领,统筹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景区融合发展。2022年,淮安市淮安区还出台了《大运河“百里画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带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成全国知名党性教育高地、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强区的目标。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江苏紫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印伟表示,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的推进有助于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顺应市场趋势、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特色,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城乡合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在内涵锻造、服务提优、产品出新、管理革新、推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样板。
融合创新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在政策引领下,一批红色资源集聚、红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红色旅游管理规范、红色文化影响力强,并在产业融合业态创新方面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项目相继出现。
推出“红色印迹”电子地图,实现红色阵地语音、视频导览及VR实景展示,建设苏州首个5G+AR红色纪念馆;打造“横泾不夜天”夜间沉浸式体验、《春来迷局》剧本体验等互动体验项目;针对4岁至16岁年龄段的群体开设研学实践项目“沙家浜红绿新学堂”……苏州市常熟“芦荡火种”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把红色资源与乡村、研学、民俗、科技等多种元素融合,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
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陆晗介绍,在丰富供给的同时,当地还不断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优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环境。比如,将红色元素贯穿于全域旅游导览体系、旅游专线建设,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设智慧旅游小程序和“芦荡朝霞”红色主题公路服务区等红色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红色场馆常年免费开放,并推出了“飞燕有约”红色场馆志愿讲解项目,去年全年讲解时长超过3.1万小时,服务参观者达2.5万人次。
“铁军东进战地,茅山红色传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以镇江市句容茅山景区为核心,涵盖了周边6个乡镇,建立起红色旅游融合机制。句容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多维赋能,形成了红色+绿色、红色+研学、红色+康养、红色+民宿等系列产品体系,并重点打造了以“铁军营”“抗战纪念碑”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激活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有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近10条,推出了深受游客喜爱的红色文创产品上百件,形成红农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新线路。”该负责人说。
赋能乡村 引领高质量发展
江苏在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推动革命老区产业振兴、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作为目标之一。《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融入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徐州市邳州王杰精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打造了集红色教育、拓展研学、生态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红色经典线路,初步形成辐射2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项目实施以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业态创造经济价值8600余万元,1.5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苏州市常熟“芦荡火种”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相关配套的建设,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导游、船工等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1.8万人,农民年均收入增长20%以上。
南京市溧水红色李巷片区融合发展项目同样为当地进一步提升片区形象、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运营单位、江苏新华美溧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辉表示,以红色李巷为支点,该项目串点成线、串景成片,联动起片区内的周园、阡陌花开、石山下等文旅资源,实现了红色研学、农事实践(采摘园)、工业参观(蓝莓产业)的一体化服务。自2017年红色李巷“开村”以来,红色李巷片区接待参观者总量已超100万人次。
红色李巷大食堂负责人杜大荣是土生土长的李巷人。2018年,在外地做工程项目的他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开办了红色李巷大食堂,以农家菜搭配“忆苦思甜饭”为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随着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的打造,红色李巷大食堂的规模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又推出了二期项目——红色家庭农场,打造集红色体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项目。”杜大荣坦言,自己也曾担心会亏本,但在政策支持下,经过几年经营,客源越来越稳定。2021年,红色李巷大食堂营业额达到376万元,同时还有固定员工6名、临时工近20名,帮助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对发挥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作用、提高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和影响力、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下一步,江苏将支持各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推进示范项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项目、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旅游宣传推介上予以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培育项目的业务指导,组织红色资源管理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专家,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特色,补齐产业融合发展短板,夯实示范项目评估认定工作基础,推动全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