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我国77项发明获日内...  04/19
   武汉一公交管理员发...  04/09
   中国学者研发集成规...  04/03
   截至去年底 河南全省...  03/31
   斩获重要专利 山西美...  03/23
   2024年全市高价值发...  03/14
   安徽每万人口发明专...  03/05
   河北去年高校发明专...  03/02
   永州高价值发明专利...  02/19
   2024年新疆专利授权...  02/14
   2024年安徽省发明专...  02/06
   国家知识产权局:20...  02/03
   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  01/25
   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  01/17
   安徽省每万人口发明...  01/13
   2024年我国国内发明...  01/11
   北京“追新”破题:...  01/05
   宣城市新增发明专利...  01/02
   2024年中小企业有效...  12/26
   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12/22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70 7398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让科研人员在创新中“自主”2022/03/28
    讲述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吴善超

  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僵化、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解放科技生产力的改革要旨所在。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劳动,需要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主创新的前提,是让科研人员在创新中“自主”。当前我国的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很多领域,科研人员负担重、科研自主权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影响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的效果,观念误区是主因。一是急功近利,在短期量化评价政策导向下,管理者往往有督促、干预之心,急于以创新成就赢得政绩。二是缺乏信任,对经费使用有疑心、不放心、不放手。三是惧怕失败,不愿承担技术路线选择、更改等风险。

  对科研人员的减负放权,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关键。放权重点在于真正下放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要真放权、放到位,避免形式上下放、实质上不放的表面文章,或时而放、时而收的随意性。通过放权减除繁苛,不让繁文缛节束缚科研人员的创新创意,不让名目繁多的报表和审批占用科研人员的精力。

  在这一方面,管理要点在于让科技管理部门回归公共服务提供者、创新环境建设者的本位。不能以为一放就灵、一放了之,而要通过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健全责任链,让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放权的同时,要防止政策执行中的扭曲,做好风险“兜底”,加强整体绩效评估,强化科研诚信监督,特别要对科技伦理失范和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对创新人才,坚持早发现、真支持、晚评价;对创新团队,努力做到给足钱、配齐人、少评估、不干预;对创新研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消除顾虑。要针对政策上的困惑、工作生活上的急难愁盼、心理上的焦虑,真正为科研人员办实事、解难题。

  减负不是减责,放权不是放任。因此,还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让科研人员心怀“国之大者”,以价值引领促自律自信,从而推进自立自强。要鼓励科研人员坐“冷板凳”,不能让坐“冷板凳”者受冷落,要以雪中送炭的服务为科研人员“加温”,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让更多科研人员克服避难求易心态、立志做高质量研究,为丰富知识宝库和人类文明作出经得起同行评价、历史检验的卓越贡献。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8日 05版)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