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专利大国何以难成创新强国?有效专利寥寥不多2004/12/25
    2003年,我国发明专利国内申请数量首次超过国外申请,成为科技含量最高的专利申请的领跑者;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在世界上已稳居“专利大国”行列……近两年来,我国专利不断传出的“利好”消息,让不少人沾沾自喜。然而专家提醒,从总体上看,我国既不是知识创新强国,也不是技术创新强国。


  申请总量增多的背后:

  有效专利不足

  “评价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重要的是有效专利的拥有量,而不仅是发明专利的多少。”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张平认为,尽管是科技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在申请之后,也要经过能否授权、能否维持、能否应用、能否产业化等一系列“考验”,才能断定其是否对产业和经济、技术发展起推动作用,是否为“创新”的有效专利。

  实际上,我国申请的专利不仅授权量不高,多数专利难以维持,能够应用的更少。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统计表明:在目前我国224万多件专利申请中,已获授权的才123万多件,其中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仅65002件,而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为116190件。

  专家调查发现,我国不少专利在授权2至3年后就因维持费等原因放弃了。以我国某名牌大学为例,从1985年到现在共获得专利190项,而维持下来的仅110项,维持的获权专利中进入市场的不到10项,产生经济效益的更是廖廖。

  张平还提醒说,目前国外企业在北京设立的研发基地达100多家,尽管它们聘用的研究人员都来自国内,可产生的专利归这些外资控股机构所有。“统计发明专利是按照申请人的地址计算,并没有主体性的区分。因此,增长的专利申请中,是否都属于我们自己,还要画一个问号。”

  企业技术大多源自“引进”:

  警惕产业技术“空心化”

  目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的国内企业只有几千家,这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达26万家、企业总量数以百万计相比,悬殊实在太大。

  这与过去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不无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吕薇介绍,2002年,国内每项技术交易的合同金额平均仅27万元人民币;而同期从国外引进每项技术的合同金额平均为286.38万美元。

  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已超过50%。但其中最大的三项出口产品中,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们只掌握60%,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只掌握50%,57项DVD关键技术只掌握15.8%。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的担忧正在成为现实: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我国DVD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重偏低的行业面临着严峻的知识产权纠纷,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

  事实上,我国不少企事业单位不是缺少研发,也不是没有成果,而是缺少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让不少研发成果“白费力气”甚至流失。资料显示,国家“863”计划总投入已达110亿元,发表论文5万多篇,申请专利至今只有1600多项。而仅日本松下株式会社,2002年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就达1821项。

  大多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

  专利转化率亟待提高

  尽管这几年我国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都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专利成果转化率却并没有明显提高:在我国已经拥有的80多万项专利成果中,能够得到转化的不足一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其一是缺少技术移转的机制,其二是许多专利申请的目的不在创造效益,而仅是衡量课题成果或职称评定的“工具”。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玉香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法虽已基本完备,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产业化方面却缺乏法律链条。

  “我们的评价体系也有问题。”张平指出,不少城市、大学、科研机构为增加专利申请量,出台一些知识产权资助项目,“实际上,专利的价值不在于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用好管好。”

  此外,在我国已授权的国内专利中,专利权归个人所有的非职务专利占到6成以上,而专利权归单位所有的职务专利只占3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说,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公民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也让人对这些专利能否得到转化和产业化感到担忧。

  “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是需要条件的。受资金投入、实施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非职务专利的转化和产业化比起职务专利有着更大的难度。同时,职务专利的申请比例较低,也说明一些单位还存在知识产权流失的状况,这也会挫伤单位对科研投入和产业化的积极性。”

  在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我国的研究开发要素在49个国家中列32位,属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之一。看来,我国要实现从“专利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跨越,道路还很长。

    作者: 李薇薇  转自: 北京现代商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