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毕生心血和全部积蓄换回的治疗绝症的专利因为缴不起每年的专利年费而无奈放弃。近日,面对催交的4000元专利年费单和弟弟催要7000元学费的电话,重庆民间专利发明人彭昌前的大儿子彭华荣一筹莫展,父亲的专利竟成了“烫手山芋”。几经考虑之后,彭华荣告诉记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父亲的专利尽早走向市场,他将放弃专利的所有权,把专利无偿捐赠给有开发实
力的企业。 高额年费 负担沉重
1992年,在丰都县树人镇当教师的彭昌前被诊断患上了绝症。为了自救,他开始学习《本草三家注》《黄帝内经》和众多的现代医学书籍。几口袋书看完了,彭昌前的笔记也记了好几大本。一个月后,彭昌前开始服用他自配的药汤。在吃了两百多公斤中药,擦了自己配制的三百多瓶药水的大半年后,他的病症消失了。于是,他把发明的这些药物申请了专利。
彭华荣告诉记者,为了父亲的心愿,他一家人从没放弃专利,每年交纳着高额的专利年费。两年来,该专利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贡献,现在反而成了他们一家人沉重的负担:发明人的妻子在吃“低保”,大儿子彭华荣靠勤工俭学才读完大学,发明人的二儿子彭华锋2004年考上江西农业大学却只能借款和以缓交学费的方式上学,每年几千元的专利年费无疑成为这个家庭的深重负担。
知识产权部门人士分析认为,造成“民间专利”难以转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部分专利只是奇思妙想,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市场需求;二是一些专利涉及到整个行业,凭个人力量很难进入市场;三是专利发明人架子太大,要求的权利太多,有些发明人对投资方作出诸多要求,抱定利润不可分割的姿态谈判,最后无果而终。
欺诈信函 布下陷阱
2003年8月,重庆市一位教师为他发明的家用净水设备申请了专利,一年多来,发明人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信函”,内容大致分为两类:诈称专利获奖套取证书工本费——“您的专利已获得某某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请速寄钱为您发获奖证书和牌匾”;谎称投资专利骗取评估费——“我公司对您的专利有投资生产意向,请交纳评估费若干,合作事宜紧迫”。经过谨慎挑选,他向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成果委员会”的部门寄出近千元获奖证书工本费,而获奖证书和寄出的钱自然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专利发明人都收到过类似的欺诈性信函。由于专利一旦开始申请,发明人的地址就会在公开的专利信息系统中公布,骗子借发明人急于将专利转化的心理布下陷阱。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分析,成熟的投资者是不会简单对证书和奖金感兴趣的,他们关心的是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效益。因此,发明人在提高警觉的同时,应该有一个成熟的心态。在进行发明和专利申请时,应当善于发现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寻找合适的投资商。只有专利、法律权属稳定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才有可能吸引到风险投资。
新华社记者茆琛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