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建房屋的地基上覆盖一层油毡或报纸,利用地基与建筑主体间的“人工断裂面”抗震的一种新型抗震住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利用独创的“离合器理论”解释5·12汶川地震“最牛教学楼”屹立不倒的原因,并据此发明“有人工断裂面的抗震住房”的成都市气象局工程师李安国称,新技术可用于地震多发带的低层砖混结构住房。 李安国说,地震能量主要以振动形式的机械能作用于房体,现有的住房从基础到屋面自成一体,约为住宅高度十分之一的埋基脚与固定在地面上的房体连接,就好像汽车的“离合器”处于联动状态。在遇到地震时,地基受到地震能量会立即直接并毫无衰减地传递到与其固定连接的住房上,令房屋剧烈摇动甚至倒塌毁坏。而“有人工断裂面的抗震住房”则是在新建住房的设计施工中,把楼房设计为一个类似集装箱的无基脚整体。在房屋地下、地上两部分之间铺垫彩条塑料布等进行“人工断裂”,达到抗震的目的。“房屋地下部分就相当于‘离合器’的主动盘,地上部分则是被动盘。在遇到地震时,因‘离合器’仅处于部分联动状态,地基受到的地震能量就会在人工断裂处衰减,使住房具有抗震功能。”
那么将房屋主体与地基人为隔断后,房屋是否会因地基不稳,不待地震来袭便成了“楼倒倒”?对此李安国解释说,原则上房屋重心仍在支持面上就不会倾倒,城乡多见的三四层、二三单元的低矮砖混结构住房重心均较低。“实际上是把这种楼房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的集装箱,虽无基脚但结构稳定,地震来袭时可随震波滑动,从而避免主体结构直接受损。”(盛利)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