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杨雨利是十里八村闻名的“乡村发明家”,农忙时,他是田里的好把式;农闲时,脑子里总是有数不清的奇思妙想——走上央视的“乡村七十三行” 今年46岁的杨雨利,是北辰区青光镇韩家墅村的农民,一双巧手乡里乡亲无人不晓。打家具、装电器、修农机,样样精通。爱钻研、好动手的他,脑子里总是有数不清的奇思妙想。日前,他发明的“高层建筑逃生装置”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还走上央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乡村骄傲”。
从小他就是“七十三行”
杨雨利开了间小铺子,帮人维修农机具。离着他的小门脸还有200多米,记者就看到有四五位乡亲在排队等候老杨维修农用三轮车。走到跟前,老杨正拿着一种记者从未见过的大钳子干得起劲。“这工具没名字,是我自己做的。”老杨告诉记者,这铺子里100多件工具,每件都经过了他的改装,也不费嘛事,而且用着省劲、还方便。
老杨是初中毕业,随后只是学了几年木工,原本对改电路、修农机一窍不通,可凭着天生的琢磨劲和自己的不断摸索,短短两三年,他竟无师自通。十里八村谁家的农机有了毛病,都来找他。“小时候,一下大雨,家门口的雨水积成小河,孩子们都过不去。我就找来木板和许多小瓶盖钉成小木船,搭小伙伴们‘过河’。”杨雨利笑着说,“从小我就爱琢磨,现在还是这样”。“那时候有个电影,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面有个叫茂林的人,心灵手巧,嘛活都会干,被大家称作‘七十一行’。杨雨利比茂林还厉害,从小村里人就叫他‘七十三行’。”村民们笑着说。
生活处处皆发明
走进杨雨利的家,灶台边、床头旁、沙发上,画着各式图案的小本子堆着好几摞,这些都是他平时用来记录、推算“发明点子”的草稿。更多的时候,老杨是在脑子里画草图,有时候,随手拿起根树枝或者捡块砖头,就在田间地头写写画画。“别人有空可能去唱唱歌、打打牌,我却喜欢走到哪、想到哪,脑子总是一刻不停。”老杨说。
走在马路上,老杨看到清扫车有时候对大堆尘土无能为力,就在家焊了一个吸尘器式的清扫机,然后拿到街道上试验,“连大的石子也能吸进去,效果非常好”;看到污染环境的汽车尾气,他就设计了一个小水箱装在排气管附近,用来吸附尘埃颗粒,使有害气体被水吸收;看到雨雪天气,汽车经常追尾碰撞,老杨又想着利用磁铁异性相斥的原理,给两辆车装上电磁铁,一踩刹车便产生磁场,相互排斥,避免相撞。可以说,几乎是每看见一件事,老杨脑海中都会涌出许多想法,然后挑出其中可行的继续研究。
农民发明家,走进央视
今年6月,杨雨利受中央10套《我爱发明》栏目组之邀,带着自己的专利“高层建筑逃生装置”走进央视。这个装置轻巧、实用,外观像一个箱子,可安装在窗户下方。紧急情况下,可打开形成一个由防火高弹布料构成的逃生袋,利用摩擦限速的原理,凭借此装置,仅需1分钟,就能从10层高楼平安降落至地面。在节目的现场试验环节,约10米高的消防演习用楼,参与体验的消防战士认为,杨雨利的这一装置能够自己用身体控制速度,实现快速逃生,并且不会使人感到恐惧。随后,机电专家也给予了这个发明很高的评价,认为其从实用性、安全性上都具有很大优势。
“从有做这个装置的想法到真正做成,我用了十年时间。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生活,让更多市民得到安全保障,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老杨激动地说。
稿源: 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