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灯光师李远林:番茄零下百度可变粉末 年近六旬的李远林,大学里学的是电子机械专业,当过兵,还曾是歌舞团灯光师。但缘于对发明创造的兴趣,他的人生轨迹变得有些传奇——凭着多项实用发明专利,如今他不仅是大学客座教授,还拥有自己的农贸公司。
20来年的发明之路中,李远林申报的专利并不多,但转让成功率让他人羡慕不已——6项专利成功转让5项,且转让费不菲。“第一个转让的是一个可边弄饭边烧水的‘三次进风节能炉’,转让费40万元。当时是1993年,4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我开价40万元,其实心理价位是15万元。没想到对方根本没还价。”李远林回忆。
眼下,将在汉南区实施的一个项目,就是依托李远林的专利——超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机,生产活性饮料。该专利被湖北一家生物制品公司一眼相中,转让费达90万元。李远林称,该机器可让番茄等瓜果在零下100℃变成粉末,不会让营养成分流失,且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剂,就可长时间保存,可用来制作货真价实的绿色饮品。这项专利成果,他研发了长达25年。
而李远林以150万高价转让出去的专利——空气动力自行车,经改良后有了第二代——压缩空气助动车,目前也取得国家专利。它是用电力加气泵充气,通过风能机推动,充一次气可跑150公里,如果半路上车子没气了,可用脚踩加气。目前,上海一厂家已出资50万元“预定”了这项专利,预计明年上半年就会跟市民见面。
最让李远林骄傲的专利,是他的辣椒。未受过生物领域的高等教育,仅凭自学成才,培育出了“李氏壹号”鲜味长寿辣椒。“样子像杭椒,比豆角还要长,维生素含量很高,特别是番茄红素的含量仅次于番茄,更重要的是这种辣椒便于长途运输,三个月不烂,格外‘长寿’。”李远林这样介绍他的宝贝。
大学教师王晓进:汽车撞车可“金蝉脱壳”
在武汉大学,几乎无人不知“发明大王”王晓进,这是一位拥有168项发明、数十项知识专利产权保护的大学教师。
说来有些戏剧性,王晓进成为“发明大王”,居然源于“愤怒”。1997年2月,他发明了家庭多功能蓄水净化水箱。没想到,朋友代他申请专利时,竟然“喧宾夺主”,取而代之成为专利权人。由此,一场专利权之争掀起不小的风波,但白纸黑字已成事实,王晓进百口难辩。
“我当时非常愤怒,这次纠纷也成了我发明创造的动力。”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用更多的发明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一年,他39岁。1997年8月,他的第二项发明——暗藏式防盗保险箱诞生,并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1998年2月,又发明“毛巾消毒柜”。随后,驱虫风帘、汽车副驾反劫持装置、活动杂志装订夹、防盗纱窗……王晓进的发明一发而不可收拾。“发现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再去寻找解决办法。”王晓进的发明创造,几乎个个都来自生活中的灵感。
说到得意之作,王晓进觉得当属在第1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夺得金奖的“汽车安全逃离装置”。专家认为,此发明将掀起汽车安全保护新革命,市场价值不可估量。这套装置是将一部普通车分成内厢和外壳两个可完全分离的部分,原理就像一个可以抽出小抽屉的火柴盒,当汽车受到前方撞击时,内厢会自动与外壳分离,从车尾后退甚至完全脱落出来,发生车祸时可达到“金蝉脱壳”安全逃离的目的。目前,该发明已申请国家专利,并有国外厂商抛来橄榄枝。他希望,这项发明能够最终花落祖国,哪怕不要一分钱。
王晓进下过乡,做过技术员,可以说,发明创造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发明,他获得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大”工人发明奖、中国第1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人的一生难免不因别人的发明而生活,难得的是因自己的发明能影响别人而快乐。”这是王晓进对发明的态度。
2005年以来,他在校课余开设了“发明讲座”,传授发明“方法”,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发明的学生和老师。
留日首席科学家刘俊松:“智能化肥”离都市人很近
化肥,对于都市人而言,似乎离得太远。但在留日博士后刘俊松教授眼里,却跟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西瓜不甜?有可能是瓜苗在长瓜时,施入过多氮肥,生长过快;不少湖泊的水变得滑溜溜的,甚至爆发水华,是因为水质富营养化,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肥料里的氮、磷、钾等流失到湖中。
在刘俊松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两袋颜色不同的尿素。一袋为白色普通尿素,另一袋却穿着黄色“外衣”,这就是刘俊松研制出的控释肥样品。“控释肥料,通俗地说就是‘智能化肥’。”刘俊松告诉记者,普通的白色尿素,丢到水里一分钟就化掉,但控释肥可在水里泡上100多天,秘密就在于那层黄色“外衣”,是由高分子纳米材料制成,能够控制化肥的释放速度。而且,控释肥可根据土壤特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定制”,即施肥一次够农作物一个生长周期。特别是在作物最需要营养时,控释肥通过氮素成分的释放和调节,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一般的肥料施到农田后,很快就在土壤中溶解,农作物不可能很快就吸收完,遇到下雨,养分就会大量流失,还会带来环境污染。中国传统化肥的利用率不过30%,但控释肥技术可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70%-80%。”
他曾是日本一家跨国公司唯一的中方首席科学家,从事多年控释肥技术研究和应用。之所以回国发展,就是希望自己的专利技术能改变我国肥料品种单一、利用率低以及环境污染大的问题。早在2005年7月13日,身在日本的刘俊松就有个“惊人之举”。他致信温家宝总理,介绍控释肥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建议应该尽快建立国家高科技肥料研发中心,并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干预体系推广控释肥。当年11月,怀揣着“绿色”梦想,他放弃了日本优厚的待遇,回国致力于我国控释肥技术的研究。
刘俊松说,在日本,控释肥使用已较广泛,但在中国,还是传统肥料“一统天下”,只有少数“农场主”知道控释肥的好处,于是花高价从国外购进。据了解,东西湖区一蔬菜基地购买的控释肥,每吨价格高达5万元,是传统肥料的20多倍。“控释肥初期研发费用太高,因此售价也很高。在日本,控释肥的价格是传统肥料的10倍左右,我们如果要进口,价格就更高。但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技术,如果能够产业化,价格肯定比进口低不少。”
对于这项技术的前景,刘俊松非常有信心。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控释肥技术属于朝阳产业,其与基因工程技术一起,被称作第三次绿色革命。如果中国将其产业化,将促进肥料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于丽娟 吴翠华 蒋潭 杨蕙菁 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