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屠呦呦,晚年依旧在实验室忙碌。目前正在参与研制抗艾新药(资料照片)。 欧盟委员会4月28日发表新闻公告称,将2009年发明奖最高奖授予中国研究人员周义清教授,以表彰他在研发抗疟疾药物方面的成就。周义清和他的团队研制的“青蒿素类抗疟药”—— 复方蒿甲醚,又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全球每年110万人死于疟疾
全球每年3.5亿-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110万人死于疟疾,他们中多数是生活在世界最贫穷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周义清研制的抗疟药物,又被称为造福五亿人。
欧盟的新闻公告指出,这种抗疟疾新药已经治愈上万人,挽救了许多疟疾患者的生命,并且显著减少了治疗成本。
周义清教授的团队采取了古老的草药治疗法,使用黄花蒿,又称青蒿。1991年,“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开创了中国原创新药取得国际专利的先例。
青蒿早在公元前168年就在中国被用来治疗疟疾,特别是用于治疗患疟疾的士兵。而周义清研制的新型复方药能够迅速消除疟疾的症状,同时减少了发生青蒿素抗药性的危险。
最初研制抗疟特效药
是为了打赢越战
因为疟疾病例在中国已经少见,复方蒿甲醚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而在疟疾横行的非洲,它却有“中国神药”之称,至今,它还是全球援助非洲的首选药物,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外交形象。
最初研制抗疟特效药,是为了打赢一场战争。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共60多个单位的5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推广青蒿素类抗疟药,疟疾在中国逐渐绝迹。
相关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发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是周义清,而首先找到“救命草”青蒿素的人,则是宁波籍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屠呦(音‘优’)呦。
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五二三项目”。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并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单。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很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
后来,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60摄氏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她因此在1987年获得国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奖。
1976年,中国医药学界获得信息,西方某个国家也正在进行青蒿提取物的研究,为了抢在外国人前面,从1977年开始,中国陆续通过论文向世界公布了青蒿素的整个发明过程和化学结构。
“当时大家一门心思想着为国争光,也没有知识产权的意识,我们因此失去了青蒿素的知识产权。”晚年谈及此事,屠呦呦常常一声叹息。综合环球人物等(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