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东佛山9月19日电(记者王攀、肖思思)在19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门面狭小的“专利超市”可能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了。 尽管只占了两个展位,设备也只是几张桌子和椅子,但这个免费供全国各地的民间发明人和专利持有人推介其发明和专利的“小舞台”,却始终人流不断。参展者在这里不停地派发着各类传单,甚至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搬进会场现场展示。观众们对新奇发明充满好奇,愿意花时间看看摸摸。
在喧闹的人群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超市”项目实施处主任刘建新说:“开办两年多来,这种热闹场面我们见惯了。中国民间发明家太需要这样的平台了。”
在“专利超市”现场,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位发明人——在铁路部门工作了14年的吴让南特意请假一天赶来参会,希望为自己的“机车防脱轨紧急制动”寻找合作企业。
这位长期从事列车调度的一线工人说,他在去年9月就已经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批准,但是给很多企业去信去函后并无回音,于是便想借助“超市”直接向企业推介自己的专利。
刘建新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像吴让南这样的“非职务发明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于专利和发明的态度可以说是越来越“火热”。
然而,在发明专利日益红火的同时,企业和市场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冷”。在超市现场,记者从发明者处听到的大多是不被理解、技术得不到认可、企业不愿意投入、社会不重视等抱怨。
刘建新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多数非职务发明人主要依靠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搞发明创造,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不能直接使用。
其次就是很多发明人期望值很高,往往开口就是几十万、成百万甚至上千万、上亿的转让费,很多需要这些发明技术的都是中小企业都被吓回去了。
第三,全社会还缺乏成熟、有效的对接模式,从而将发明人和企业的合作成本降到合理水平。像“超市”这样有国家扶持的免费模式,一次也只能展示300个左右的项目,面对蜂拥而至的发明人,可谓是杯水车薪。
刘建新说,要想改变这种两重天局面,当务之急是给民间发明人和生产企业、投资方之间提供更多交流服务的平台,要借鉴国外的“专利孵化”经验,在我国肥沃的发明土壤上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