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技术出口在现阶段还是比较少的。在某些方面,尽管已经有成套的设备走向了国际,但其中真正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
常年从事技术进出口工作的中技国际招标公司总经理、通用技术顾问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冰,用简短的话语概括了我国目前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明的现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德冰也提醒人们注意,我们应该防止自主研发技术的流失,避免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 近些年,我国还是有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说通讯方面的“华为”和“中兴”。2006年,在苦等国内3G市场启动无果的情况下,“华为”、“中兴”将目光转移到海外市场,长期的技术积累、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终于让“华为”和“中兴”获得了大笔的海外订单。
“华为”和“中兴”的快速发展,让国人看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据了解,从2001年起,“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年均超过30亿元,高投入使“华为”在短短的3年内拥有2700多项3G专利,其中94%为发明专利。刘德冰表示,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大多数企业做的还是产品代加工,技术专利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因此,“我们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果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工作关系,刘德冰有一次接触到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名瑞典籍专家。说起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名从事控烟工作多年的专家对刘德冰说:“中国人发明如烟这项技术,实在是太伟大了。”这句话让刘德冰印象深刻,不抽烟的他也开始关注如烟的发展。
常年从事从技术进出口工作,刘德冰体会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生态问题、环保问题、能源问题,很多都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我们必须由中国制造改走中国创造的路子,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而类似于如烟这样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发明,也为我们的产业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2月,如烟获得欧亚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5月,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7月,欧盟专利局也为如烟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这些专利证书的颁发,标志着韩力的劳动没有白费。
韩力就是如烟的发明人,也是如烟集团的总工程师。
韩力是个老烟民,他说:“我也尝试过多种戒烟方法,后来就在是在实验室做一个大的装置,用玻璃管来吸,凭我自己的感觉,尼古丁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摄入的,接下来,我就考虑怎么把装置小型化了。”如烟的发明被他描述得非常简单。不过韩力也清楚地认识到,如烟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壁垒,因此必须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着手研发如烟雾化电子烟之前,韩力就委托律师做过相关专利的检索,在确认国际上不存在类似专利后,才开始实施研发。第一次申请专利时,韩力就进行了国际专利的申请,为此国家专利局出具了专门的国际专利检索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没有检索出相似专利。根据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在缔约国申请国际专利,可以获得30个月的豁免期,也就是在豁免期内,缔约国承认专利人第一次申请为专利申请日期。
2006年底,如烟开始进军美国市场。据如烟集团执行董事苗楠介绍,如烟进入美国市场的每一步都非常谨慎,因为美国是如烟开发的主要市场,“我们在美国聘请了最高级的律师,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意见书。美国有一个产品类别,叫烟草替代品,由于这项技术。我们顺利地从美国海关、税局、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拿到了批文,如烟被定位为烟草替代品。”
近日,如烟集团刚刚与美国的如烟经销商签定了一笔近3100万美元的2008年下半年供货单,而今年4月,如烟牌控烟系列产品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2008烟草博览会,又被美国烟草零售商协会授予了“2007年度最具市场前景奖”和“2007年度产品创新奖”。
随着如烟的声名鹊起,假冒伪劣也随之而来。但由于已经申请了专利,如烟集团可以信心满满地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苗楠就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一位负责人的话记忆犹新,他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帮外国人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现在终于能为我们的品牌来维权了。”苗楠介绍,如烟不仅在国内维权,在国外也对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进行了控告,如烟的美国经销商在美国打了4个官司,控告国内的生产商,就是关于模仿如烟的侵权问题。
虽然在美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如烟在中国至今未能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谁都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我抽烟,我都想过发明什么能替代香烟,但没想到怎么具体替代。现在这种产品出来了,我觉得很不容易,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关注和支持它们,把这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品牌做大做强,千万不要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务院参事室参事车书剑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都是外国人找我们的麻烦,因为我们的技术标准往往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可是为什么我们有了自己的标准,国外都已经认同了这个标准的时候,我们自己却犹豫了呢?”
曾经在香港工作多年的车书剑认为,国内的品牌意识仍有待于提高,首先是先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所以国内民族企业走出国门必须首先获得国家的鼎力支持。当前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国企业在跨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时,需要国家的扶持与引导。国家应该为民族企业提供一个政策层面的支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行业竞争机制,为民族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保驾护航。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记者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