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网讯】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权威报告显示,我国2007年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达5456件,同比增长38.1%,增速居全球之首,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升至第七,占全球的比重从2006年的2.6%升至3.5%。另据权威消息,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70.8万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3893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2851万件,和前5年相比分别提高5倍和8.8倍。截至2008年3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受理专利达418.9万多件。令人惊喜的是,中国专利申请突破第四个100万件,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毋庸置疑,在《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必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但在欣喜之余,我们更应以理性的思维冷静看待。
现实:结构性失衡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结构性失衡,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
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根据业内专家的研究,尽管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猛,但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一直受制于人。我国重大装备和基础软件仍依靠进口,如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缆制造装备的85%、数字机床的70%依赖进口,我国目前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达50%以上。
缺乏基础性或原创性发明专利:就专利申请的质量而言,我国企业从事的发明创造多为改进型发明,缺少基础性或原创性发明专利。
过于集中部分企业,缺乏集群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仅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报告指出,中国PCT国际申请量增速领先,但申请总量不大。目前我国货物世界贸易出口额已远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与位居前两位的德国、美国的差距不大,而PCT国际专利申请则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国。这说明中国的个别企业表现突出,但缺乏集群优势。仅华为一家公司的PCT申请量就占全国申请总量的一半,比亚迪、腾讯和联想等知名企业2007年的公布量均不足30件,全球排位均在500名之外。而美国、日本分别有19家和13家企业跻身全球50强。
期待:群体性崛起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近日指出,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表明,偏重某一环节的失衡发展不是我们的选择。中国应审时度势,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期待中国企业群体性崛起,发挥集群优势。
那么,中国企业的群体性崛起又该如何实现?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到日本身上,从中汲取有益的发展经验。
国家政策的积极倡导。日本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知识产权强国,在PCT 138个成员中,其拥有总量的1/6。而以爱普生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占据了PCT全球50强的13个名额,主导着全球技术和专利的发展方向。日本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根源于日本“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从国家政策上倡导和支持企业投入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举措。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事业高度重视,国务院已发布《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但对企业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我们仍需更细致到位的政策和更有力的推进。
标杆企业的突破发展。日本知识产权事业的巨大成就,和爱普生等标杆企业的突破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最为领先的企业之一,爱普生走了一条让人钦佩的突破之路。爱普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不足15人的专利科,如今已发展成拥400多位专业职员的知识产权本部。爱普生通过开发和培育唯我独有的强势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话语权,占据了在主营业务上的领袖地位。
在国内,华为已部分承担了这种标杆企业的角色。据悉,华为2007年的PCT申请量为1365件,位居全球企业第4位,而华为当年的合同销售额为惊人的160亿美元,海外市场占70%以上。华为作为榜样的“正激励”作用正在体现。但在未来,华为还应在基础性或原创性专利发明上突破。
合力扶持下的群体崛起。中国企业若想在知识产权事业上实现群体性崛起,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无疑最为关键。首当其冲的是要改变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帮助他们培养致力于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次,中小企业需要明晰知识产权事业的实施路径和突围方略。在这些层面,中小企业的不懈努力和学习精神固然重要,但他们需要来自社会各方的合力扶持。最后,标杆型企业传授经验同样关键,但从目前来看,致力于此的中国标杆企业几乎没有。像爱普生这样的全球性标杆企业,通过论坛、讲座等多种方式,提供具有实战意义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方略。
显而易见,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需要改变目前结构性失衡的局面。而这种改变,很大限度上要看中国企业能否实现群体性崛起。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以实现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腾飞。 来源:赛迪网-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