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闻网讯 两块干子并排放进干丝机,粗细均匀的干丝就“吐”出来了。假如不是亲眼目击,记者很难想象,淮扬菜传人代代要练的切干丝功夫,就这么被一台机器轻而易举“搞定”。 最兴奋的当然是该机器的发明制造者——老城区埂子街75岁的刘成基大爷。昨天,当两块干子经机器生产出干丝后,他首先将喜讯传给了渡江路社区,并称这是干丝的一场“技术革命”。
在刘成基家,记者目击了机器生产干丝的过程。刘大爷将两块干子并排放在输送带上,启动机器,输送带将干子送达第一把刀后,干子被劈成片,均匀倒在输送带上,再次被运送到第二把刀的位置,一眨眼工夫,两块干子就成了干丝。
一个很平常的老人,怎么会造出一台干丝机?原来,刘成基曾是小有名气的钳工。退休后刘成基曾在外地打了两年工,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埂子街,一度打打“小牌”,似乎忘却了曾经拥有的钳工技艺。
3年前,一位领导人来扬时,提出要将扬州包子工业化生产的想法。刘成基突然来了兴趣,动起做包子机的念头。一年下来,包子机制造出来,但由于面团附着力不够,刘成基一气之下拆掉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气馁,两年前开始设计制造干丝机。
为了生产干丝机,刘成基仅干丝机输送方式就试用了五六种,第一次使用的是缝纫机式,结果干子被“啃”掉了;第二次用卷扬机式,但打滑;目前使用的是滚动式,不但输送质量高,还方便拆卸清洗输送带。刘成基介绍,他先后制造出5台干丝机,前4台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第5台才看到了真正的效果。该干丝机采用齿轮变速,一共使用了20只大小不等的齿轮,刀片采用的是不锈钢材料,劈干子的刀一分钟能劈300多刀,切干丝的刀一分钟能切90刀。这样一天8小时下来,该机器能劈、切干子上千块。
虽然干丝机能切干丝了,但刘成基并不满足,他说,该机器还要做得更好。一旦干丝机有了市场,有了足够的资金后,他还要去搞包子机。 来源:扬州晚报
通讯员 金鸣 记者 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