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日本:从技术大国迈向基础研究强国2007/01/25
    采访人:本报记者 李晨

  被采访人: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一等秘书 (科学技术)神田忠雄

  重视基础研究 加大投入

  记者:日本在科技方面领先的领域是哪些?

  神田:日本有科技创造立国方针,在这个方针之下,日本在很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们为此感到非常骄傲。

  从学术论文的数量来看,材料科学、物理学、药理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都是比较先进的,而在核聚变、中微子物理等领域,日本处于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从成果等方面来看,在制造业需要的机器人、太阳能发电、燃料性能好的车辆、电力消耗低的家电产品、火电站脱硫技术等方面,日本的技术都是比较出名的。此外,日本的录音机、录像机、铁路、汽车、半导体、超导、超大型集成计算机、机床、机器人、铸造模具等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

  日本国土不大,人口比较多,存在各种问题,如热岛、资源、能源、垃圾、环境破坏、老龄化等。这些不仅是日本的,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日本可以说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即所谓课题发达国家)。日本一直在积极努力用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2004年,日本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6.9兆日元,仅次于美国;同年,日本的科研人员为79.1万人,次于美国1999年的126.1万人和中国2003年的86.2万人。而2003年日本的论文量占有率是10.2%,仅次于美国的31.8%;2002年,日本的专利注册数为20.6万件,也仅次于美国的23.7万件。

  记者:日本政府制定了哪些政策和相关措施来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

  神田:1995年,日本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是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框架,在推动科技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这项法律,日本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目前该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三期。该计划提到,不仅要做好战略方面的研究,还要扎实地搞好基础研究。

  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实施时间为1996年到2000年,当时提出,政府的研发投资规模要在计划期间达到17兆日元;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计划培养1万名博士后;实施评价机制等。

  2001年到2005年,实施了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按照原定计划,政府的研发投入要达到24兆日元;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即知识创造、活力创出和造福社会;设定了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同样按照原定计划,基础研究的竞争性资金将成倍增长。

  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计划到2010年完成。其基本理念包括,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到与环境的共存,考虑社会价值、知识价值、文化价值等。为了实施科学技术政策,应该努力得到国民的理解。要以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为目标,要革新研发成果并很好地反馈社会。第三期计划根据上述基本理念,明确了科技政策的具体目标,其大目标包括:探索知识;突破科学技术的界限;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创新型的日本;活跃奋进的一生;建设安全型国家。而政府的研发投入总额设定为25兆日元。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大

  记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神田:科学技术的振兴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性内容,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持续支持。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的民用产品生产、克服公害、节能等应用技术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加强,贸易顺差得以扩大,进而使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日本政府有四个方面的手段来促进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力,即方针行政、扶植行政、执行行政和审批行政。以方针行政来说,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制定国家整体方向的机制叫做科学技术会议,它报告的基本方向是,科学研究在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到科学技术应该有利于人类的福祉,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开展研究。这一基本理念得到了渗透,使日本在克服公害、保障安全等技术方面都具有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能力。

  扶植行政是指在财政上给与支持。执行行政是指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机构。审批行政是指在公害和安全管制方面得到了真正有效的实施,这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这四个行政手段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了一些改变,但是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记者:除了政府的行政手段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神田:有的。科学技术会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发展方向。在日本,约八成研究费用来自民间。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资本储备、劳动力投入量和其他要素,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包括在其他要素中。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科学技术的贡献度还是非常大的。

  “产学官协作”

  记者:日本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自大学还是企业?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或者分工?

  神田:在日本,企业研究人员大约有50万人,大学研究人员约有30万人。

  民间企业或者自己做研发,或者和公共机构、大学协作进行研发,我们称为“产学官协作”,也即从自身成果或协作成果中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创造发明是企业主要进行的开发工作。所以企业的核心研究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产品化和实用化。

  大学要培养优秀的研究人员,所以就要确保研究人员能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开展研究,以保持基础研究的多样性。大学的工作主要是在产品化之前漫长的基础研究。

  这两方面的协作和平衡很重要。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求大学的协作研究,另一方面,大学也可以把自己成熟的基础研究成果拿到企业界去产品化。

  记者:大学的研究人员是否也会自己去申请专利?

  神田:每所大学自行制定方针,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现在原则上是归大学所有。如果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那么一般是由大学申请专利。

  评估更注重“质”

  记者:在日本,如何对科学研究成果及科研人员作出评估?

  神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日本很重视对科研人员和成果的评估。现在,使用国家资金进行研究的项目有一个评估指针,评估从必要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来做。这时候,要运用客观程度比较高的指标,还要积极地运用来自外部的评价。评估结果要反映到预算、人才的资源配置以及研究人员的待遇上。为了保证评估的透明度,要把评估内容和结果进行公示。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有什么样的评估指标?

  神田: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可以评估所有的人员和项目,要看研究的内容、性质是研究开发还是调查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视角不同,观点也不同,要根据这些差别来设计评估的标准。

  我们也考察论文的数量,但单纯的论文数量不能准确反映研究情况和水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我们并不是特别注重“量”,尤其是关系到研究者个人的时候,我们更加注重“质”。我们要看他发表的论文的质量、被引率,是否在比较受瞩目的期刊上发表等。光看数量,有可能会错过一些全新的创想,而这些创想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有时候评价活动过多,导致研究者光顾着应付评估,所以也需要想办法避免对研究者造成过大的负担。评价方法应该经常完善和更新。

  评估对象不同,评估时间间隔也不一样。例如对研究者的评估是由其所在单位组织的,各单位有不同的规定。

  记者:最后,请您谈一谈日本和中国的科技合作主要在哪些方面?

  神田:日中双方在各个层面都有科技合作。如果从政府方面来说,日本和中国在1980年就缔结了《日中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根据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研究员制度,日中双方也在进行人员交流。如果要在日本寻找什么样的研究者在做什么研究工作,有一个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提供的信息库可供公开查询,以便于开展共同研究。

  1991年,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有1万人,2005年5月该数字达到12万,其中有8万人来自中国。1989年,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外国科研人员仅有8000多人,2002年该数字上升到3万,其中6502人来自中国。

  日中双方在原子能、深海挖掘、海洋监测、基因组等领域开展了合作,日中双方都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计划(ITER)、国际共同深海挖掘计划(IODP)、国际HapMap指定项目等。

  日本和中国是邻国,在环境、传染病、灾害预警减灾救灾等领域面对着共同的课题,应该合作解决相关问题。日本应加强与亚洲各国特别是与中国的研究伙伴关系,希望能发展成为与欧美比肩的世界研究中心。(科学时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