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发明冠军”被拒大学校门外2006/07/28
    曾获国际创新成果大奖,却以379分成绩落榜高考

  “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模式引发社会思考

  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的学生,今年高考以379分的成绩被淘汰出局。这种结果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似乎是公平的,然而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事件的主人公———18岁的山东考生潘立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许多人在思考:社会比较认同的高考制度,如何体现对创新发明价值的认同?“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模式,会不会将像潘立群这样更多的创新少年拒之门外?

  发明新式交通灯

  解决色障者识别问题

  今年4月15日至24日,2006年度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代表中国参展的潘立群发明的“可解决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获得工程学的一等奖———“最佳国际项目奖”。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此项赛事最高奖。18岁的潘立群和另外两位获奖者(一位来自德国,一位来自丹麦)一起受到丹麦王子的接见。此前,该项发明曾获得山东省和济南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并申报了专利。

  2005年4月,马上就要升入高三的潘立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全国色障患者有近6500万人,因为色障,他们不能考取驾驶执照,有的连过马路也成问题。

  能不能发明一种交通道路信号灯解决色障者的识别问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潘立群到马路上研究各种信号灯的闪烁规律,上网搜寻国外相关的研究报告,三天两头往医院跑,了解色障者和正常人的异同。半年后,潘立群终于拿出了设计产品:他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X”图形,在黄灯中加入“-”图形,绿灯保持不变。这样,红灯亮时“X”同时闪烁表示禁行,黄灯亮时“-”同时闪烁表示等待,绿灯不变表示通行。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来看到“红绿灯”。

  潘立群

  的发明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不是难在电路设计上,而是难在设计思路的创新上。首先,它符合各国信号灯的使用惯例和有关的国家标准,而且不需要增加成本;其次,它既不影响大多数人的使用,同时又能满足色障者的识别需要。

  醉心发明误高考 无高校愿破格录取

  为了这一发明,潘立群花费了大量时间,这对即将冲刺高考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冒险。果然,创新的快乐很快被沉重的心情所代替———潘立群高考落榜了。

  不甘心的潘立群,尝试着向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一些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荐自己,但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多在每年三四月份就结束了,尽管他的发明引起了一些高校的兴趣,最终因为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所学校敢破格录取他。

  潘立群

  的爸爸无奈地对记者说:“儿子为搞这个发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想起来令人寒心。”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尹传瑜介绍说,现在学生从小学起就接受应试教育,科技创新意识普遍薄弱。每年一次的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只有少数学校、少数学生参加,成果水平普遍不高,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更少。

  潘立群

  的指导老师刘玉修告诉记者,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高一、高二学生在创新大赛里获得国家一等奖、二等奖,可以具备保送读大学资格。

  尽管潘立群在今年4月获得国际奖项之前,已经获得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但因为全国比赛是在八月份举行,届时已经高中毕业的潘立群,不可能获得保送机会。

  与高考挂钩科技创新大赛变味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2001年开始科技创新大赛与高考挂钩,大赛本来是为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搞发明创新,但是为了获奖得到免试上大学的资格,有的家长花钱请教授指导,有的花10万元、20万元买项目,千方百计把科技创新大赛当作跳板。曾有高二学生的家长愿意出钱,要求挂名潘立群的发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最好不与高考挂钩。这种应试型的创新已经违背了初衷,出不了发明家。教育部曾经规定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加20分,在山东加20分就会前进10万个名次。由于部分省评出的一等奖数量太多,今年教育部取消了这项政策。”这位知情者说。

反思


  选才不应只有一把尺

  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的今天,富有创新能力的山东学子潘立群,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被大学拒之门外。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忧虑。

  “这是一种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误导。高考成绩只是一次考试的发挥而已,并不能够代表考生整体素质有多高。一个敢想敢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要比高分学生更有培养前途,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耕祥说。

  国家督学李希贵说:“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个性各异的人才是不公平的,就像让举重运动员参加长跑比赛一样。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鼓励。”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魏耕祥对此深感无奈。他说,“不拘一格招人才”曾是北大、清华等一些高校的良好口碑,高校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对话


  潘立群

  “如果时光倒流,还会选择发明”

  记者:是不是为自己的高考分数感到沮丧?

  潘立群

  :考出这个分数来,确实是有点太低了,感觉对不起家长。我没为这个分数流过泪,倒是觉得对不起家长,偷偷流过泪。

  记者:为什么不选择在高考后再进行发明?

  潘立群

  :创新大赛只能在中学参加,只有参赛你的发明才能受到关注。父亲说,如果时间倒流,他一定把我拉回来。但我绝不后悔。尽管我看到父亲这么失望,也觉得对爷爷奶奶很多愧疚,选择变得更困难了,但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选择发明。

  记者:现在的成绩只能念大专或高职,与你的理想差距很远,你有什么打算?

  潘立群

  :即使这样我也不会让时光虚度。我曾对父亲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我都不会让意志消磨!

  记者:你怎么评价自己?

  潘立群

  :我比较欣赏一句话———前面有一座山,你一定要跨过它;你要不跨过它,你就可能下一座山也过不去。

  (夏天/编制)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