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即日起推出“走近广西科技发明专利”系列报道,关注我区在专利发明、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 63岁的唐耀辉是广西众多专利发明人之一。他住在南宁市园湖路某职工住宅区,家中陈设简单。然而就在这间屋子里,诞生了5项专利发明。6月19日,记者来到唐耀辉家中,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设计师热心研发之路
唐耀辉是南宁人,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一家特大型航空企业庆安集团公司工作了28年。1999年他回到广西,先后在3家企业负责工艺规程编制、新能源研发、生产线设计等。
在企业工作时,唐耀辉便开始了发明之路。在南宁某金属制品企业任总设计师时,他用两个多月时间设计了一条防音板生产线。此前,工厂使用的是手工生产线,6名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不到30张防音板。新生产线上马后,5名工人每天能生产300张板子,工作效率提高了近10倍。防音板主要出口日本,板材销路很好,年产值超过了千万元。
唐耀辉还设计过一种自动生产机,用于生产铝天窗外框。新机器把原本需要的12道工序简化为一道工序,每天的产量也从原来的四五百件提高到2000件,废品率从3%降至接近零。这台机器至今仍在使用。
从“灵感型”到“创新型”
1994年,唐耀辉申请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水上步行器”。此后由于工作忙碌,他暂时把这个兴趣搁在一边,2009年退休后,便全心投入专利发明中。
退休当年,唐耀辉一口气发明了两项专利组合电机和怀负式双简潜水助推器。6月19日,唐耀辉从家中翻出厚厚一叠资料,再小心翼翼地拿出组合电机模型:“组合电机既可以是电动机,也可以是发电机,可用于鱼雷和潜水艇。”他用手转了转两对木制的螺旋桨,告诉记者,这个组合电机结构简单,无须经过中间环节,就能直接实现“共轴反转”或“共轴异转”。
而怀负式双简潜水助推器与常见的潜水器不太一样,是缚在人的胸前而非背后。“一是不挤占背负氧气瓶的位置,二是潜水者能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唐耀辉说。
这些专利发明的灵感从哪里来?唐耀辉告诉记者,潜水助推器就是自己在看新闻时想到的。“以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现在是有意识地寻求创新。”2011年,唐耀辉想到自己在乘坐飞机时,同一趟航班的飞行时间总有差别。查阅资料后他发现,原来受高空风的影响,飞机的飞行速度有快有慢。“利用高空风和太阳能发电”的想法渐渐在他脑中成形,于是又有了一项新发明高空联合发电装置。
然而他的思考并未就此打住。高空联合发电装置要在万米高空工作,需要用到牵引和导电的轻质高强度缆索。唐耀辉又埋头搞起了电缆发明,并于今年提交了专利申请。
更多专利期盼企业慧眼
申请的次数多了,唐耀辉也感觉到了变化以前申请专利,要把材料寄到北京,如果不符合,材料就被退回来,补充好了再寄过去。唐耀辉申请第一项专利时便花了3年时间。如今南宁也有了专利代理机构,从申请到授权只需要不到一年。
唐耀辉的故事,是我区专利发明人的缩影之一。近年来,广西发明专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全年全区共申请专利8106件,比上年增长了58.4%,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634件。2012年1~4月,全区共申请专利2887件,其中发明专利1200件。
唐耀辉并不希望自己的发明只是“躺”在资料柜里。今年4月,他到北京待了一星期,为怀负式双简潜水助推器寻找“东家”。“我接洽了七八家投资商,他们最终还是没出价购买,只说愿意投资,由我来办厂投产。”唐耀辉有些郁闷。
“很少有企业主动联系我”这也许是专利发明人最大的遗憾。唐耀辉告诉记者,他总是在网上寻找相关企业信息,主动联系,然而大多没有下文。倒是有不少中介机构找上门来,声称可以收费推荐。在唐耀辉看来,企业往往苦于没有新产品,“其实他们可以查一查发明专利,有不少是值得投资的”。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令家人对常年埋头搞发明的唐耀辉有些抱怨。但广西近期出台的对专利发明人的鼓励政策,让“唐耀辉们”感到欣慰。2011年12月,自治区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2012年1月又印发《广西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并出台专利申请资助和奖励的相关规定。这些文件规定,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和年费资助力度,对发明专利申请的最高资助额提高到每件4050元,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奖励2000元,对授权的发明专利自授权当年起6年内的年费给予70%至85%的资助。
作者:龚文颖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