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非主流的科学宝藏:专家吁重视开发民间科学2005/06/03
    今年5月16日,中国专利局高级工程师王文光等20位来自不同学科的科技界专家联名向全社会发出一封《重视开发民间科学呼吁书》,其中说道:“我们特向学术界和社会呼吁,重视开发我国科技现代化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民间科学。”    

    长期以来被忽视和歧视,游离于官方科研体制之外,松散而庞大的“民科”群体为何引起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开发“民科”

    ——非主流的科学宝藏

    ■ 半月谈实习记者 刘丽丽

    他们是伪科学狂人,还是最纯正的科学爱好者?  

    “‘民科’有两种”,长期研究“民科”现象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松对记者说,一种是“走火入魔”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们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职业科学家无法与其进行基本的交流。”比如一些只懂初等数学却宣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的人,以及一些穷数十年之精力研究并不存在的“永动机”的人们。

    另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他们“在科学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研究,能与职业科学家正常交流。他们往往能够取得成果,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在后一群体中近年来涌现出了一些杰出代表。王衡,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多年来潜心科技发明,他研制成功的地下工程防水剂系列产品成功解决了地下工程水害问题,在京九铁路隧道、北京地铁、三峡大坝等600多个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因此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王衡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的农民。

    每年在科学界大会、各种科技展上,总能看到“民科”们执着的身影。2004年第五届珠海航展开展第一天,一个小学未毕业的广州农民张斗三成了备受关注的“明星”。他研制的“斗强三号”微型飞机、轻型直升机、陆空两用飞行器和两架扑转翼飞机,集体在珠海航展中心室外展区亮相,成了众多观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一个农民为何要造飞机?面对记者的追问,张斗三说:“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些梦想,要变成现实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过我相信,只要有决心就会有解决的一天。”

    民间学者、《山海经》研究专家王红旗用一个贴切的比喻阐明了民间科研对体制内科学研究的意义。他把体制内科学工作者比喻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民间科研人就是游击队和侦察兵,他们在广阔的领域中探索各种可能,虽然大多数会失败,但是有的会成功。

    王文光等专家则热诚地肯定了“民科”存在的意义:“他们一般没有接受过专业学术体系的正规培训,人员分布全国,植根于各行各业,有大交叉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优势,故受现有科学体系思维定势和方法论约束小,易产生原始创新思维及其成果,其中可能有重大的突破和发现。”

    经费、评奖、管理,“民科”不应被忽视

    在体制内机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体制外的“民科”先天就有很多劣势,需要面对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比如经费,负责国家科研经费的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告诉半月谈,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资金支持民间科学研究,毕竟僧多粥少,仅体制内科研机构的竞争就已非常激烈了。目前对民间个人申请的渠道尚未开通,申请一般需要有法人身份,以单位的名义进行,主要是考虑到个人的条件和责任能力有限,管理难度比较大。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很难改变。

    民间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奖,又是一大困扰。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的一些规定,对民间科研项目不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杨昆仑向半月谈介绍说,目前评奖首先是经过推荐,由各省市科技厅、各部委、各行业协会和大企业推荐候选人,另外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有推荐权,或者由三名以上院士推荐,才能获得评奖资格。今年的新动作是准备在科技进步奖中放开面向工人、农民的个人奖励,主要是针对技术发明方面。

    如何引导民间科研健康高效发展,涉及科技管理政策。而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有关人士说,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民间科研的政策,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民间学者王红旗认为,目前一些政府有关部门对民间学者是一种不作为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政府应该明确体制内科研机构对民间科研负有责任,或者设立相应的部门承担支持、扶助、指导民间科研的责任。他建议国家建立“科学研究备案制度“,即对民间科研人提出的观点主张进行记录,对于不能鉴定其价值的,先存档,用这种方式来保存大量思想的火花。同时,政府科研机构也可以向社会公开发布科研信息和课题等,对民间科研进行提示和引导,以避免资源浪费。

    此外,还有人提出:建立对公众开放的科学资源库、数据库、讨论平台,建立多个民间性质的科学基金会,作为国家基金的补充,建立民间性质的科学学会,为民间科研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民科”需要沟通和理解,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当前民间科研尚未引起社会,特别是科技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民间科研人群普遍缺乏组织和引导,缺少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缺乏业内交流和专业性指点,学术成果水平普遍不高,表述也不符合规范,与主流科学家之间存在很多误解。他强调:民间科研的整体能量是十分巨大的,任何想遏制和限制这种能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而引导和开发将是惟一可行的方法。

    针对一些科学家对“民科”的片面否定,王红旗认为:“官方学者应该有更平和豁达的心态,不能动辄以伪科学相称。”

    大多数民间科学工作者缺少组织和社会的支持,孤军奋战,没有坚定的意志支撑,很难在艰难的科学道路上走下去。但同时,培养健康豁达的科学研究心态,不偏执,不武断,不迷信也是非常重要的。田松博士对半月谈说:“业余科学爱好者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在科学职业化之前,伽利略、哥白尼也都是业余的。体制外科学研究者要想取得成就,应该积极和体制内科学家交流,采用规范的表达,在对科学的理解和态度方面和职业科学家保持一致。”事实上,王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也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洪伯潜等6位工程防水专家的肯定和推荐。

    密切与职业科学家合作也是现代西方业余科学家的主要特征。美国纽约的业余科学家协会,主要工作就是推动两个群体的合作。英国伦敦附近的汉普斯德特科学协会是1809年由业余科学家组建起来的,对当地气候的观察记录有101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留着业余的性质,但是每个月都有著名的科学家登门讲座。  

    王文光等专家建议,职业科学家要帮助“民科”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提高研究工作的学术层次。“民科”们也要克服自身的褊狭局限,加强团结协作,提高思想文化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勇于接受别人善意而中肯的指导或批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非但精神可贵,而且大有可为

    一些专家指出,早期的科学研究大多局限在少数人群里,他们富有、受过教育,并有大量空余时间。到了20世纪初,业余科学的领先阵地几乎全部让给了专业人士,业余科学家不再,甚至没有可能重新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  

    但是科学依然给业余人士留下了空间。在天文学、声学、园艺学、鸟类学、气象学、水文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世界各地的业余科学研究者们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技术发明方面也有许多业余科学研究者的领地,这个领域更容易在民间获得突破。总体上看,“民科”是一支普及科学、提高国民素质、反对迷信的重要力量。更有一些专家指出,在体制内科学研究面临学术腐败、创新力下降等问题时,“民科”们不为名利、执著于科学研究的理想主义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近五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经费总计已经超过全国研发投入的50%,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自主技术创新力量。今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仍将寄希望于民营科技企业。科技部已经达成共识,以后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科研项目将直接由企业承担,国家将对从事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扶持。” 2005年5月14日开幕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说。

    这个消息对于“民科”无疑很有意义。这意味着,民营科技企业可能成为民间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地,民间科研成果有了新的更广阔的出口。(来源:半月谈杂志社)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