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成都智造”的网络处理器芯片,在圈内刷屏。7月30日,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自主研发的可编程网络处理器芯片“智擎660”启动量产,这是国内唯一支持高级语言编程的网络处理器芯片,可广泛应用于路由、交换、安全、无线等数据通信领域。
“就在这么小的一块芯片中,集成了256个专用处理器、180亿晶体管,接口吞吐能力达1.2Tbps。”日前,在新华三集团云计算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办公楼内,新华三集团副总裁管志强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一脸自豪地说。“智擎660”于8月开始接受订单,这意味着,它将为国内ICT产业构建完整的网络芯片供应链体系。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也是成都重点布局的未来赛道之一,成都将如何谋篇布局?
谈布局
深度布局“芯-云-网-边-端”全产业链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内,有一栋独立的办公楼,这是新华三集团在成都布局的云计算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也是唯一在四川落地的私有云头部企业。
除了云计算,新华三集团还扎根成都,落地了成都研究院和新华三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深度布局“芯-云-网-边-端”全产业链,为城市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端到端的技术服务。
新华三的云技术,支撑了成都多个应用场景。比如,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面对大量防疫系统上云的需求,新华三依托新华三云平台,实现疫情防控系统的快速迭代开发和部署应用,在天府健康码上线伊始,实现2000万人次/日的业务需求,保障全市市民安全出行;在复工复产阶段,成都市政府推出电子消费券业务,背后的技术支撑就是新华三云平台。
位于成都AI创新中心的新华三成都研究院,是新华三除总部外最大的研究院。管志强告诉记者,除了自身技术研发,研究院还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通过搭建中试平台,吸引全国生态圈上下游企业,共同探索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新华三成都研究院还与中国移动产业研究院深度合作,打造了5G诊疗、5G医院等诸多“5G智慧+”的实践应用。
管志强表示,打造安全可控的全产业链,并非新华三在蓉布局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通过新华三全栈式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四川智慧城市建设和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谈场景
打造智慧城市
成都提供了广泛的技术应用场景
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是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居民生活更幸福,让经济发展更高效。”管志强认为,打造智慧城市,关键在一个“用”字。“成都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技术应用场景。”他以新华三深度参与的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为例,2017年成都提出建设城市数字大脑的理念后,成都高新区就引入新华三集团等技术合作伙伴,建设城市数字大脑。
2019年,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城市数字大脑”实体指挥中心正式落成。在大厅的几块数据大屏背后,是一场范围遍及全区各部门的“数据库大会战”:成都高新区打通了全区多个系统,最终形成可视化的系统,并围绕一网统管、一屏会商,衍生出群租房治理、渣土车治理、无人机巡查、全面全时巡视等十余个专题。
“我们也注意到成都‘东进’的发展机遇。”管志强说,新华三集团正以智慧城市建设切入“东进”——早在2019年,简阳市就与新华三集团签署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多个细分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与东部新区在智慧业务发展方向的合作。
谈产业
成都将成为数字化创新和变革的“试验场”
谈及企业与城市的关系,管志强认为是“双向赋能”的关系。
在他看来,成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产业、人才、生态积淀,以及完善的政府扶持政策,“固然非常重要”,但新华三更看重的,是成都的顶层设计。
管志强说,成都作为中国软件名城、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数字化能力方面具有先发优势。而作为成都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恰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给成都带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新机遇。“成都的产业发展方向与新华三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不管是成都为我们提供的大量创新应用场景,还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走势及整体规划,都证明我们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
企业也在反向赋能城市发展。
“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将全面重塑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速度,为百行百业带来数字化变革的新机遇、新场景。”管志强说,今年,基于云智原生的数字化技术,新华三推出“数字大脑2021”,实现云与智能平台的重大升级,更好地赋能企业和城市迈入数字化应用的新阶段。
在产业生态上游,新华三将与国内外的数字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在下游,新华三将以绿洲平台数据运营、应用开发、融合集成的能力推动智慧应用生态建设,携手更多生态合作伙伴推动百行百业的数字化变革。
据悉,新华三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打造的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预计今年9月正式招生,将为成都乃至四川培养源源不断的“数字工匠”人才。
他期待,成都不仅成为数字化创新和变革的“试验场”,未来也将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典范城市。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