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宋华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详细解读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6%的经济增速留有余地
徐洪才表示,最突出的感受是,报告特别体现了中央要求的要利用好宝贵的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十四五”期间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主要目标任务提出经济增速在6%以上增长。从整个目标体系看,无论是数字型目标,还是具体工作任务的部署,都体现了五中全会强调的要推动发展,是要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等这几者的相统一。
徐洪才表示,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衡量目标,6%是一个留有余地的数字,今年实现难度不是特别大。
他说,“目标兼顾长远,难度不是很大。这样设定,大家就会从容一点,重心可以放在提高发展质量、深化改革上。我们更要关注那些反映质量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反映我们追求的体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的综合目标。如果弦绷得太紧了,大家都忙着搞GDP,很多别的事情就会‘等一等’、‘拖一拖’,反而耽误事。”
徐洪才也指出,中国经济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全球疫情没有完全抑制住,中国抗疫还没有结束。外部经贸形势也没有变化,不稳定性还在增加。但中国经济增速设定的底气来自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包括14亿人构成的超大市场规模没有变,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体系等。“6%增长是我们发展目标之一,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结构等综合目标,才能集中精力改革创新,用改革创新的方式,将我们内在的潜力活力韧性激发出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如果稳定了我们的确定性,未来发展可期。从某个角度看,报告也在传递稳定性。”他说。
创新驱动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徐洪才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内涵丰富、亮点很多,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等都再次被提及,不仅看到了未来的亮点,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报告提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徐洪才表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依然存在卡脖子的情形,一些产业的关键部件也一度面临断供风险。
他认为,在基建和投资等过去常用的要素驱动力量边际效益递减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新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不仅将有效带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也将为缓解老龄化社会问题、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方面提供新的支撑,高质量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徐洪才说,创新驱动发展,深圳不仅做得好,未来更是要做全国表率。报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要在科技创新和金融等各个方面,积极改革探索,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动力,也要为全国带来示范效应。
在绿色发展方面,报告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
徐洪才说,绿色发展也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体现了政策层面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深刻考虑。这些具体目标的提出是要求未来十年我们要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单位GDP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这一块的具体指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还进一步进行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对于乡村振兴,徐洪才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城市农村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改变过去经济要素单向的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情形,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率的同时也提升其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