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0/07/2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南通市崇川区积极打造创新生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加快信创产业、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争创国家级信创产业园、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务实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深度解读崇川区的创新实践,本期《智库周刊》邀请了国研智库总裁张诗雨和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区委书记刘浩,展开“云对话”,共同探讨“崇川实践”的样本意义。

   把创新理念融入方方面面

   张诗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创新带动发展深刻变革的深切期许。那么,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崇川是如何认识创新发展的呢?

   刘浩:一个地区发展总是和国家命运、时代潮流紧密结合。作为南通市中心城区,崇川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落实中央、省市委精神与崇川实践结合,推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创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是融入到战略目标上。紧扣“经济总量全市争第一、高质量发展全省城区升十位”目标,我们提出建设“一区五城”的发展构想,努力建设“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首位区”,打造“高端产业城、创新活力城、文明品质城、水韵生态城、平安幸福城”,为南通“过万亿”勇挑重担。

   二是融入到崇川精神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创新大突破,确定了“登高望远、勇毅精进”的崇川精神。“登高望远”就是要站在新时代最前沿、高质量发展最高峰,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大局中确定更高的发展定位和追求;“勇毅精进”就是要坚决破除小富即安、不敢突破、不愿创新的思想桎梏,增强追求卓越、敢争龙头、勇当先锋的雄心壮志。

   三是融入到干部作风上。市委号召南通干部要有“狼性”。作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狼山的所在地,崇川更是鼓励干部大胆解放思想,发扬狼性精神、争当头狼。今年签约了中新智地工业综合体等15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市首家都市工业综合体华汇智谷等11个重大产业项目也已开工,总投资超80亿元。

   张诗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崇川区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对创新的认识深刻到位,对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主城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建议崇川持续以思想解放引领理念创新,唯有做到思想上先人一步、观念上高人一筹,才能在区域竞合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以城市禀赋集聚创新要素

   张诗雨:创新活动的实现,需要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持续供给。要素供应越充分,创新效能就越强。崇川在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动力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刘浩:近年来,崇川一直将发挥主城禀赋作为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我们利用主城区基础设施完善的硬件优势,在全市率先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园区和都市工业综合体,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便利的集聚集群创新环境,通过企业的物理聚集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新产品、新项目,甚至新的产业生态。比如我们的信创产业园,就是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某家企业在安全编码设计上取得突破,立刻能依托园区平台,带动上游更新软件设计,对接下游生产运用新技术的新产品,第一时间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刚才提及的华汇智谷项目,开工三个多月来,已签约招引17个信创项目,还有30多家企业正在对接洽谈。

   同时我们也注重发挥主城政务资源丰富的软件优势,致力于打造顶级营商环境。依托全国领先的基础教育、丰富的医疗和养老资源,不断优化保障子女就学、提供优质医疗、满足老人康养等“硬核”措施的人才新政;坚持绿色生态主城的建设理念,打造环濠河风光带、通吕运河绿廊、沿江生态走廊等城市生态地标,吸引追求生活品质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定居创业。仅去年就引进国家“万人计划”、特聘专家和省级双创人才18人次。

   张诗雨:在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崇川立足自身禀赋特点,充分发挥主城区在创业环境、生活品质、水韵生态等领域的叠加优势,催生区域创新集群、引进创新人才要素,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要素支撑。下一步,崇川要进一步挖掘城市内涵,找准主城区在人文底蕴、产业结构、沿江开发等领域的特色,变“特色”为“禀赋”,以“禀赋”引“要素”,不断打造汇聚创新要素、积蓄创新能量的“强磁场”。

   用创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

   张诗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窗口期,崇川如何通过抓好创新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刘浩:崇川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提出了“345”产业发展框架。“3”是新材料、船舶、海工和装备制造三大支撑性产业;“4”是总部经济、金融、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四大功能性产业;“5”是集成电路、车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物医学五大引领产业。目前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4%。

   信创产业方面,致力于把信创产业作为打造崇川产业地标、构建产业特色、塑造产业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与国家工信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和公安部信息等保中心合作,建设了中国南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工信部、公安部的一批平台落户,以及上海数腾、北京启明星辰、深信服等信创头部企业签约入驻。

   车联网方面,崇川的车联网先导区项目入选全省车联网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目前,我们以同济科技园为依托,积极招引车联网终端、智能路测设施、网络安全等“车-路-网-云-用”五大板块相关企业和创业团队,打造全省首个车联网产业应用及服务主题园区。现已有蘑菇车联等7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约落户。

   人工智能方面,主攻机器人领域,以原本已有一定基础的服务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为抓手,推动博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落户。同时成立全市首个人工智能领域引导基金和全省首个网络安全专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帮扶相关企业发展。

   张诗雨: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崇川立足自身实际,依托在车联网、信创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和优势,与其他地区错位发展,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是“登高望远,勇毅精进”新时代崇川精神的生动实践。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行,加快了南通全面接轨上海、对接苏南的步伐,也为崇川带来了多重利好。相信崇川一定能为建成“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首位区”积蓄强劲动能。

   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张诗雨: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崇川是如何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

   刘浩:崇川体制机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 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出台,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我们把调整开发区体制机制作为“重头戏”,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将观音山新城、观音山街道与开发区合并。调整后的开发区,围绕“五个二十亿、全省升十位”目标,回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本位,京源环保产业园、福中机电、爱回收等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展现出新气象、新风貌。

   同时,崇川区还持续优化日常工作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如,完善导向鲜明的考评体系,在全区开展高质量发展大比武,推行部门红黄旗、干部红黄牌等制度,对连续考核拿黄牌的干部进行岗位调整,激励干部队伍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争一流、当先锋。创设了CSO(首席服务员)终身负责制,只要干部没退休,那么企业就一直是他的服务对象,就要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创新发展环境。

   张诗雨: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做好规划设计,要有世界眼光,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清发展现状,找准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相信崇川在如今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下,一定能及时做到政策适配,跑出崇川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 笪 颖整理  新华日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