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我们的项目与广州的本地项目开展了合作,几年下来,整个广州市的水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一项科学研究发现,7—12岁的小孩每周吃2—3次鱼,对照不吃鱼的同龄人,智商有25%的提高。水产品在提升人体免疫能力的三个屏障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谢骏说。
广州市第59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省科学技术奖专场)近日举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谢骏介绍了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淡水池塘环境生态工程调控与尾水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具体情况。
他表示,他们开展“淡水池塘环境生态工程调控与尾水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实际上是从国家整体生态文明要求、从环保的视角出发,利用工程和生态相结合这样一个理念,重新来审视养殖模式以及养殖技术,既保证优质产品的生产,同时保证好了水域环境。
该项目团队以广州为重要的试验区域,持续研究十余年,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改进,取得了技术突破。起初他们引进了以色列先进的 “生物絮团技术”,但是很快发现“生物絮团技术”是利用游动型的微生物技术,养殖户难以掌控,且该技术仅适用于单品种集约化养殖。
谢骏说,根据广东省(广州)水产多品种养殖特征,我们发明了强化型生物膜技术,这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解决了以色列技术在水质修复上的不足。再结合不同鱼类品种的搭配,将鱼塘的食物链延长,大大提高了池塘养殖效率,减少了养殖水外排的压力。
在广州水产养殖经验基础上,该项目团队还创建了池塘尾水人工湿地、高效增氧、人工智能化三种绿色养殖减排模式,提供了整套可行的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工艺方法。为落实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及美丽乡村、美丽海湾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谢骏表示,成果的获得,还得益于广州市提供的科技产业大舞台。2018年9月团队牵头完成《广州市池塘养殖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非常给力,三年计划二年完成,广州完成了18.9万亩池塘面积的治理任务,有力地保障了广州市民在享用美味的水产品同时还能享有一泓清水。
谢骏介绍,广州模式引领了广东乃至全国的水产环境修复工作,将我们的成果能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生产力。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全面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我们利用发明成果编制了《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该指南由农业农村部向全国发布,助推水产产业复工复产,贡献了水产科技力量。
“在新冠疫情期间或者是今后的生活中间,大家可以在餐桌上适当地增加一些水产品。”他建议。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龙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