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之语从2015年起,佛山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教育创客培养计划”项目,通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创新创客教育佛山模式,即“政教产学研企”全链条协同创新,全学科培养,全学段探索的青少年创客培养的综合育人模式,在该模式下,佛山校园里各种有趣、实用、创意十足的想法和作品不断涌现。
创新创客教育让学生们通过在“玩”中学、创造中学等实践式、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佛山日报·教育周刊》开设“创客行”专栏,走进佛山校园“小创客”们的趣味世界,看他们是如何脑洞大开,玩转科技。
打出租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普通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曾经想过,这样习以为常的事对我们身边一些老人、残疾人士却并非易事。如果有一座专门为这些弱势群体服务的出租车亭,该有多好!
这个问题如今被同济小学郑健恩、容浩然、邹乐儒、吴禹熹、周炜竣、杨家鑫6名五年级小学生所破解,他们组成一个团队,发明了一款“智能化出租车亭”,专门为弱势群体服务。这款发明受到了评委专家的好评,在6月15日第十七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荣获二等奖。此前,这项发明还获得了第117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列宾竞赛)银奖,并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
弱势群体难打车触发灵感
为什么想到做这个?该团队组织者郑健恩说,灵感来源于学校科学课老师赵慧馨在课堂上的一个提示:为什么只有公交车站候车亭而没有出租车候车亭,一些弱势群体需不需要这样的候车亭?
“于是我把其他五名伙伴集中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在回家途中观察公交站点及人群较为密集等地方。大概观察了一个月,我们发现一些年迈老人或者残疾人士想打车,但碍于行动不便或表达不清晰,他们打车的时间要比普通人多了几倍,有时甚至打不上车。我们想,如果有一座智能化的出租车亭就能帮助他们了。”郑健恩说。
这款“智能化出租车亭”由地面人体感应电源开关、手型闪光灯、CPU闪光控制器、照明灯、打车亭等组成,远看像迷你公交站,郑健恩介绍,这个出租车亭在地面上设有人体感应电源开关,人走到感应区内,CPU闪光控制器智能化启动运行,在百米处出租车司机就能看到出租车亭里的黄色闪光灯,然后老人、残疾人士、孕妇通过触摸开关呼叫,出租车就会过来。
反复实验十几次 用时一年终成功
让“智能化出租车亭”运转起来,过程并没有说起来那么顺利,里面涉及编程、电子元件、电路等相关知识,对于当时还是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挑战性很高。“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我们退缩,我们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习相关知识,然后把设想罗列出来,如智能化出租车亭大概需要:太阳能充电板、自动感应装置、智能化启动装置等。”郑健恩说。
团队成员正在试验智能化出租车亭。/佛山日报见习记者苏宏堃摄
确定相关设想后,孩子们开始分工合作,郑健恩与杨家鑫负责画图,周炜竣负责电路设计、连接,吴禹熹负责模型制作,邹乐儒负责编程,在张秀香、孙景文老师的指导下,第一代模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搭建出来了。
可是,当孩子们开始对模型进行试验时,发现与之前设想不太一样,出租车亭无法自动感应,实践想法陷入了僵局,怎么办?
这时,团队成员之一的邹乐儒联想到人工智能,有编程基础的他提议通过编写程序让候车亭更智能化。邹乐儒介绍,可以利用Mixly软件编写程序,让候车亭具有独立判断、记忆和行动的能力,当有人经过打车时,红外接近开关接收到信号,灯就会亮起,并通过LCD液晶显示屏显示Wel-come,同时发送信息到出租车平台通知附近司机,这样出租车亭的智能化问题解决了。
对于为什么会想到用编程知识来解决候车亭智能化问题,邹乐儒说,他从小就上编程课,对于这方面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以后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生活,所以我的父母会经常带我去看各种科技展,自己对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也比较感兴趣。”
看到学生正在做示范,指导老师张秀香也感慨地说:“别看操作并不难,发明的过程可不简单。好在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款‘智能化出租车亭’是6个孩子从去年7月份开始构思,经过反复实验,到今年5月份才算最终完成。”
据张秀香老师介绍,“智能化出租车亭”目前在不断升级改造,希望结合现有的出租车呼叫系统,实现与出租车亭相关联,使弱势群体站在所需呼叫车的区域,即能发送到出租车服务平台。
来源|佛山日报
文|见习记者苏宏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