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在《天下文枢》的歌声中,南京创新周谢幕。4天前,在一片酷炫的蓝色光影里,2019南京创新周拉开帷幕。百场活动百场论坛百场对接,科技成果汇聚,前沿思想激荡,以南京创新周为媒,南京向世界敞开“创新大门”,世界创新活跃着“南京身影”。和世界创新同频共振
在29日的闭幕式上,1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10个人才引进及基金合作项目和10个科技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中国云计算创业投资服务联盟揭牌成立。创新周期间,各板块抢抓创新周机遇期、窗口期,把创新合作的触角延伸到海外,推动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更多地在南京落地,共达成215项成果,签署了规模达880亿元的合作项目。
南京创新周并不是招商引资会,这是一场以创新为主题的交流盛会,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海内外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企业负责人等在内的100多位嘉宾,在南京举行了上百场演讲,涵盖人工智能、纳米医学、5G通信、区块链、生物医药等诸多前沿领域,其中不少战略性建议对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位图灵奖华裔获得者姚期智首次创业就选在南京,他建议南京要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建立国际化的交叉学科基础研究学术平台,并构建交叉学科发展体系,这对于南京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整体创新发展,都会产生巨大效果,希望南京成为中国城市首个能做出这种研究中心的典范。
诺奖获得者理查德·约翰·罗伯茨建议南京要支持年轻人,让他们有相关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南京出生,在南京工作,他提出,南京要以更加开阔的胸怀,迎接海内外一流的人才;要内部挖潜,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让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创新周上,南京针对大力发展的地标性产业举办了丰富的论坛活动,并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机构携手成立T20创新服务机构联盟,共同服务南京创新。
开放创新是大势所趋
开放、协作,是南京创新周的高频词。
在开幕式上,演讲嘉宾表达这样的观点,“科学无国界,意味着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人们聚在一起,能迸发出无限创造力。”“不同国家人会共同发现一些事情,从不同学科的人身上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跨国、跨学科协作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的开放协作成为科学家们的探讨热点。姚期智打了一个比方说,科学家就像一家人,就算研究领域不同,见面交谈几分钟,就会有家人般的亲切,这种现象对现在和未来影响深远。全球科学家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新科技所产生的问题。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柏林所所长汉斯·乌思科尔特认为,人工智能正带来变革,没有国际合作就无法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技术变革的基础来自于合作和开放,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有前沿思想的激荡,更有国际创新项目汇入,来自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的科创项目来到南京寻求合作。
建设创新时代“山水城林人”
“中国名画《南都繁会图》全面呈现了明朝南京"山水城林人"融合交汇的美好图景;新时代,聚力建设创新名城的南京画卷正徐徐展开,其中依然有"山水城林人"五大元素。”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在创新周开幕式的主旨发言“创新”味浓,回顾整个创新周,同样是一幅“山水城林人”的炫目画卷。
“山”,意蕴科技创新的“高山”峰峦迭起。南京大力建设重大科研平台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中心等,国家未来网络试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要原创成果。南京创新周从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邀请到2300余名嘉宾参会,其中包括5位诺贝尔奖得主、180多位院士级科学家,他们都是科学道路上的“高山”“高峰”。
“水”,象征科技金融的“活水”源源不断。用资本激发创新活力,去年南京11家科技银行共发放科技贷款222亿元,其中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贷款占比近70%。创新周期间,南京创新投资集团与5家知名创投签约5只子基金,子基金合计规模达90亿元。
“城”,直指开放创新的“城门”越开越大。南京在欧美等地设立19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一批人才驿站,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地区。长三角科创圈共建创新平台,争取率先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试点券”。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创圈代表认为,南京创新券包容性强、适用面广,较为容易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
“林”,揭示科创企业的“森林”枝繁叶茂。去年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不到两年,南京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240个、孵化引进科技企业1600多家。创新周期间,无数欧洲创投人抛出橄榄枝。英国前财政部部长、著名投资人JAMES STEWART说,南京有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希望能与南京共建中英跨境并购科技转移平台,把英国科创企业引进南京。
“人”,参与创新的人才来自五湖四海。过去一年,全市就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万人,同比大幅增长60%。创新周期间,有10万人参观科技展。
山水城林,是南京城市特色。新解“山水城林人”,描绘出南京作为创新名城的城市新气质。(李凯 董翔 颜芳)中新网-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