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宁是北京海淀区居民,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她的家庭由父母、夫妻、儿女6口人组成,三世同堂。多年来,侯宁一家秉持“品味书香,乐享发明,润泽社会”的家风,家庭成员热爱发明创造,是一个幸福的学习创新型家庭。 到2017年底,全家共有35项国家专利,而且是人人有专利,获得了首届科技公民创新创意大赛中唯一的“发明创新家庭”称号。
2014年5月的一天,侯宁一家人在电视里看到:3岁女童患了罕见的“贲门失弛缓症”,无法咀嚼进食,其父亲只能将食物嚼烂,再嘴对嘴喂给她,被称为“喂食爸爸”。
看后侯宁的母亲提议:“不如把我们做的流食辅助器寄给他一个吧?”这个流食辅助器是侯宁和母亲一起设计的,起初是因为父亲做口腔手术后,需要进流食,却因为嘴上没劲而进食困难。母女二人合力发明了这个装置,解决了父亲的进食问题。
将做好的流食辅助器寄给“喂食爸爸”后,很快收到了对方的感谢短信,说这个小机器解决了他们的大困难。侯宁的母亲高兴得落泪,感觉自己的人生很有价值。
用小发明解决生活难题只是侯宁家庭发明生活的一小部分。2003年“非典”,侯宁设计出医护人员专用面罩,方案发往防控指挥部,受到指挥部重视,这件事鼓舞了侯宁,也成为侯宁一家人走向发明创新之路的起点。看到孩子落井施救困难设计“深井智能救生器”;早在社会关注雾霾之前,就设计了个人吸烟过滤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南方大旱之时,设计并在自家使用家庭中水自动回用装置,每月节水3吨……侯宁全家所拥有的35项专利无一不是来自于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
侯宁说,其实有的构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她主导发明的家庭中水自动回用装置,一开始只是想着把中水存起来冲马桶用,但是怎么才能既节约用水又能十分便利地使用,用多大的水泵,水箱里的水如何储存、过滤和流通,如何控制水压,水箱底部如何清洁等,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一一改造好。
“以前觉得发明离我们很遥远,后来不自觉地参与进来,一家人互相提供思路,一起动手制作,在讨论交流中还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侯宁的丈夫沙太宝说,“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思维的影响特别大,使他们敢于去想、去动手,这是发明过程中带来的无形财富。”(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