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铸就青春底色 令理学院大四学生陆鹏皓和他的队友,今年4月刚刚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一等奖)的好成绩。作为数学建模与大数据协会会长、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创始人,陆鹏皓与同伴用专业知识制作了100多个社团的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优化了学生会和社团的绩效评定及评奖评优制度,使得评奖评优更公平公开、绩效评分更合理客观;他为理学院开发编写了第二课堂微信小程序“哆梦口袋”,大大减轻了团委在期末统计活动及志愿时的工作量;他为药学院曾步兵教授实验室编写化学试剂管理小程序,加强了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机动学院的刘俊凯参与主导的“欠驱动弹复机器人”项目,申请了3项专利并得到专利授权,并在知名国际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在校企合作的“基于肌电控制的仿生机械手”项目中,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中展示并获得优秀奖项,同时申请了第4个专利。 化学学院博士生张琦从大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共同发表论文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至今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2018年,张琦被美国化学会评为“未来领袖者”,该奖项在全球范围内仅30名入选者。张琦说:“我渴望将实验中的每一个问号都‘拉直’,希望早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明星分子,助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飞跃。” 有信念的创新,更有力量 英语专业的孙敏唯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带领队员共编写3本上百页教材,近30万字教案,完成3期高质量教学实践,并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孙敏唯自觉有责任发掘其中的现代力量,并传承下来和发扬光大。于是她主动联系老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负责《英美国家受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接受情况和心理期待调查》。如今,孙敏唯踏上了党政文献英译研究之路。她比较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英译文,撰写论文发表于《上海翻译》,她还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译本作为毕业论文课题,因为她始终坚信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也求索不止,一直在路上。 大三学生徐园园,深切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群体需求。她利用专业特长,设计出一款积木式针对一级自闭症儿童的配对能力训练玩具,通过该玩具的训练,可以提高患病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以及肌肉协调能力。在校级创新项目中,徐园园担任课题组长,参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群体的健身车,利用VR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观赏世界美景的愿望。这款产品不但在“第五届创新为老服务大赛”中斩获了创业先锋奖,富有温度的设计也得到了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民政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先生的高度肯定。 小我和大我,家国和远方 对材料学院本科生方文明和化工学院研究生单毫来说,不管身在军营还是华理校园,他们一直胸怀家国和边疆。在军营,他们是铁骨铮铮、淬炼成钢的优秀士兵。返回校园,他们依然是退伍不褪色的“学霸兵哥哥”。 2015年,方文明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参军入伍,他始终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站位零差错”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表现优异,被表彰为“优秀义务兵”。但临退伍之际的一次意外,导致方文明的右膝前交叉韧带撕裂及内侧副韧带断裂。治疗两个月后,尽管伤情严重被评定为八级伤残,但他却要求战斗在一线,每一项任务都圆满完成。退伍后,方文明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特等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化学学院曹亚明和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的选择,更像是带着家国情怀走向诗和远方。在华理同窗9年,他们一路携手攀登、探索科研奥秘,两人以第一作者的形式总共发表了8篇国际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两人均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代表华理学子最高荣誉的成思危名誉校长奖学金特等奖,还获评华理2018大学生年度人物。临近博士毕业,他们双双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学校“就业引导工程”,即将在毕业后共赴祖国西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