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诗人工智能正向我们走来。如今,无行业不AI、无应用不AI、无芯片不AI……
“可能在5年之内,我们就能做出一个计算能力跟人脑一样的计算机,而且大小和耗电情况也跟人差不多。智能的程度哪怕只是人的智能的十分之一,也是重大的进步,也是不得了的事儿。” 日前,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少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专访时如是说。
有限的智能是可行的
毫无疑问,2018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一年,人工智能进一步探索了主流应用,并成功实现了提供更多功能的自动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与此同时,人们也已经越来越多的在更多场景与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互动了。
然而,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智能化的程度究竟会达到多少?
魏少军认为,做到有限的智能还是有可能的。
“我们设想一下,在一个芯片上运行某个软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它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变自己,进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规律变成自己的结构在运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它可能学好也可能学坏。这就需要人类的控制,使得机器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有一定智慧。”魏少军说。
不过,魏少军也指出,如果未来真的出现人类一样的机器存储,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社会伦理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都可能随之产生。
“我想,早晚会出现。”魏少军说。
一旦硬件发展到这样的程度,魏少军称,或许5年之内上述预测将会实现。“我们或许可以造出一个计算能力跟人脑一样的计算机,而且大小也跟人差不多,‘耗电’也跟人差不多。到那时,可能60%-70%的工作都不需要人来做了。但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通劳动者怎么办?”魏少军也坦言,不敢想象。
实现自我升级的机器也会“学坏”
在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时,魏少军指出,机器和机器之间的沟通在机理上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我们设定机器智能的时候,是否允许它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自我升级。如果有一天,机器真的能自己升级了,也有“学坏”的可能性。
简言之,两个机器之间,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是机器之间的沟通是并不困难。魏少军举例称,“就像手机跟手机之间就能产生很多通讯,现在也已经自动化了。比如说,我们进到一个房间里,马上就有Wi-Fi,它是自动连接的,并不需要人为地操控一下、干预一下。假设全世界把Wi-Fi都打开,机器走到哪它都能顺利接入Wi-Fi,这个就是机器通讯。”
不过,魏少军也指出一些人类可能不了解的方面,“例如机器通讯当中,如果加入了智能的成分,那就有可能会发生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沟通行为,而沟通的结果会产生何种反应,人类可能并不知道。”
机器替代人还是“美好的愿望”
在谈到人和机器的差异化问题时,魏少军认为,在规则清楚的情况下,机器的能力比人强。
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有些人已经开始对其充满恐惧,机器真的可以代替人吗?魏少军表示,“目前这还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魏少军引用人工智能专家 Michael I. Jordan 的观点说:我们今天所做的还不能算是真正的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只是利用技术来增强某一方面的智能而已,也就是所谓的增强智能(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简称 IA。“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辅助人工,辅助人来做决策,而不是代替人来做决策,因为太多的不可知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机器学会像人一样思考,能够不断地产生推理,自己制定规则,那就意味着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文章来源:IT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