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工具: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 发明创造的意义是造福人类 | 2018/11/05 | 日前,随着“第一颗‘人造月亮’将于2020年发射”的消息见诸报端,争议再度激起。《科技日报》援引专家观点担心,“人造月亮”有可能带来光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呼吁对此进行深入评估、系统论证。 “人造月亮”的构想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苏科学家都对此产生过极大兴趣,并进行过试验。说起来,“人造月亮”的原理并不难懂,就是用人造卫星将大型空间反射镜携带升空,用反射的太阳光给夜间地球照明。按照企业的设想,将于2022年发射3颗“人造月亮”,“届时,这3面巨大的反射镜将等分360度的轨道平面,3颗‘月亮’交替运行可实现对同一地区24小时不间断照射,反射的太阳光可覆盖地表3600至6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听起来十分美好,甚至有人期待其能替代路灯,为地球节约能源。 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人造月亮”的争议并非没有。技术上,有专家指出,要达到宣称的反光亮度,“人造月亮”需要配置展开后达到百平方米级的反射镜,“这在技术上是充满挑战的”;500千米高度轨道的卫星,不到两个小时就会绕地球公转一圈,如何精准控制反射的区域、角度同样是技术难题。更让人担心的是,即便“人造月亮”如设想的那样可以成功运转,还需要面对有可能带来的光污染问题。《科技日报》就援引专家说法指出:“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依赖于日夜交替的规律变化,这一特性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的基因序列中。日益严重的光污染本身就干扰了夜间环境和生态系统。”此外,还有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种种担忧无不显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尽管该企业负责人就上述质疑作出了相应回应,比如“在‘人造月亮’运转期间,人们仰望夜空,只会看见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轮圆月”。然而,这又让其实际应用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透过技术层面看这些争议,其实际触及的是科技发明与创新的价值评判问题。毋庸置疑,任何发明创造都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不能单纯地用人类生活的现状去限制瞄向更美好未来的构想,仅以过去一百年来技术的飞速进步来衡量,“人造月亮”现在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也很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得到完美解决。问题在于,一项发明创造的意义,同样也不能单纯地用技术能否解决来衡量,做单要素或者单向度的价值评判。抛开日夜交替作为自然规律千万年来对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当一轮“人造月亮”悬挂在九天之上,而每个人却有不同的光亮需求时,如何让这颗“人造月亮”“发光”而又不侵犯个体意愿,本身就成了社会问题乃至科学伦理问题。 正因为如此,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评判必须着眼于综合效用。站在经济的角度,比“人造月亮”更庞大更长远的研究,哪怕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在投入上也并非总是不能负担。然而,面对当下林林总总、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以及由技术发明创造可能触发的关乎人类健康的潜在问题,如何将眼下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则需要人们在憧憬技术的美好的同时,作出系统考量和审慎评判,才符合科学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 来源:南方日报 (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