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工具: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 从零开始“学艺”如今有60多项发明 | 2017/05/06 | 4月27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综采二队副队长王海川,以拥有60多项自主发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月4日,本报记者走进潞安集团常村煤矿,采访了这位一心钻研矿山机电技术创新的普通矿工,了解他扎根矿山的感人故事。 父亲是启蒙老师 王海川今年39岁,出生于襄垣县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里姐妹6个。由于家里经济条件限制,初中毕业后读了长治煤校的土木工程专业。 “我父亲是个铁匠,他手工技艺高超,做每件事都非常认真。”王海川十分感谢父亲从小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王海川从9岁开始,每到放假就做父亲的小助手,帮助父亲在打铁时拉风箱,用小锤子钉铆钉。 “我记得很清楚,父亲做铁门时,每一扇门上的图案都设计得很漂亮,力图精益求精。这对我以后在矿山工作影响很大,可以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王海川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发了黄的1963年出版的《实用电工手册》,“这本书是我参加工作后父亲送给我的,是我的第一本工作手册。” 2001年,王海川被招录到常村煤矿综采二队,从农村娃变成了煤矿工人。刚开始工作时,从更衣、领设备、过安检……他和工友乘坐罐车下到距地面520米的井下,然后再换乘电机车经过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漆黑一片的采煤区。每天都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这让年仅22岁的他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罐笼车门一关,我就后悔了,特别是进到采煤区,心就突突地直跳。”行走在坑洼不平、风声呼呼的道内,王海川回忆着第一次下井的经历,“这段路老工人10分钟就走完了,我第一次却因走得慢被扣分。”第一个休息日,王海川回了家,告诉父亲不想干了。 “孩子,咱农民可不能怕吃苦。找份工作不容易呀。”父亲看着心疼,却还是耐心开导儿子。 “别人能做的我一定也能做到,而且一定要干出个样来。”凭着不服输的性格,一夜思想斗争后,王海川鼓起勇气返回矿山。 从零开始学习技术 进了检修班,王海川跟老师傅熟悉运输线、皮带、装载机等。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工人劳动强度很大,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很大,且工作效率不高。“有一次,在S2-1工作面一次端头错刀中,机组启动器出现了故障,跟班电工也找不出故障点,全班30多个人没一个人会处理。直到两个小时后机电队长下了井,仅用3分钟,故障就排除了。” “人家咋这么牛,一进工作面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咱要能学会这种技术,就再不用发愁完不了任务。”王海川萌生了“学艺”的念头。 井下工作实践性很强,由于没有任何基础,一切都从零开始学起。每天一下班就在宿舍看图纸,床铺底下铺着厚厚的图纸,休息日也顾不上回家。王海川还常跑到别的车间跟着老师傅学习。“久而久之,我与车间的工人越来越熟悉,他们把我当成自己人,我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常帮师傅们干点小活。就这样,自己创造机会,边干边学,自费购买书本和学习用具,减少了亲朋好友聚会次数,挤出时间白天做好记录,晚上在宿舍对照资料查图纸找说明吸收消化。”他说。 磨炼中出成绩 王海川对学习老师傅处理各种生产、机电事故的任何机会决不放过。遇到“疑难杂症”,不弄出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只要某种设备出了故障,他都主动请示下井,即便身体觉得很累,队里不给记工,也要去,就为了多下一次井多处理一次故障,以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这种磨炼,使我饱尝了失败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较多知识,从一个门外汉逐步走上跟班电工岗位,能独立上岗了。”他说。 2004年王海川在综采队二队当副队长时,遇到几次危险,“有一次液压操作千斤顶拉机位,皮带断裂,褡裢甩开打到两个人的身上,非常危险。我开始琢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再发生。后来,皮带机位放到装载机上运到单位,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天天琢磨,实验好几次都失败了。有一天晚上十一二点躺在床上时,我突然想到将装载机上的自移系统引用到皮带机位上(用液压千斤顶推),就连夜画了草图。几天后,设备制作好,开始现场试验,赢得工人们的一致好评。以前,工人缩皮带需要6个人,现在只需两个人。原来,每次拆皮带需3个小时,现在只需40分钟,仅皮带复用每年可节约资金120万元左右。劳动强度和危险程度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我的第一项发明,2008年申请了国家实用性专利,受到兄弟单位的一致赞许和推广。”他说,从那次之后真正喜欢上机电技术,工人们也陆续来找他改设备。 17年来,王海川先后参与18个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配套和开采,多项革新项目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为煤矿节约资金达300多万元。“端头简易副架”“皮带游动车改造”“皮带机尾缓冲架改造”……截至现在,他已有60多项发明,陆续获得了一些创新项目奖,并得到成功实践。特别是2015年,他主持研发的“无电源气控延时智能排水器”获得山西省“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 有家人的支持和付出 “他每天6点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结婚到现在也没给我买过东西,结婚前说得挺好的。”王海川的妻子赵丽说,他工作上勤勤恳恳,对家里却不负责,两个孩子经常见不上爸爸。他的父母都在村里住着,平时因忙很少回去看父母,都是她和姐姐在照顾父母。 “和我相比,我妻子更像是我父母的亲生孩子,我很多事都做得不够,妻子代替我做了好多。父母现在不直接给我打电话,有事就给妻子打电话。”王海川说。 赵丽说:“现在他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也替他高兴,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我这次获奖感到非常意外,作为潞安人,非常荣幸,感谢领导的培养,感谢潞安平台给了我机会。”王海川自豪地说。 发挥传帮带作用,亲自授课,悉心传艺,几年下来,王海川所带徒弟中,有38人成为高级工,3人通过技师资格鉴定,5人走上副队长管理岗位,4人成为主任工程师。 本报记者 张文举 实习生 杜晓倩 来源: 山西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