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周军在我国的传统中,普遍被称为先生的职业只有两类——医生和教师。他们,日夜奋战,为抢救一个个濒临危急的生命而努力;他们,在三尺讲台上用尽自己所学,培育时代的英才和社会的希望。
无论哪个时代,他们都是令人景仰的,他们的故事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光亮……
1973年出生的周军,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起来一脸的文弱书生气,看病的时候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患者的疑问在他这里都可以得到解答。
在患者眼中,他是贴心的医生。然而,在同事心里,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更是一位热衷科研和探索的发明家。
一上午忙得没时间接受采访
3月16日上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门诊二楼神经内科,华商报记者见到了工作中的周军。他正在耐心地给患者看片子,看完后他问患者:最近是不是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是否经常玩手机,胃里有没有出现恶心的情况,有没有夜盲等特征,问完后还给患者把脉了解病情,最后结合患者的情况,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不仅如此,周军在给每位患者看完之后,都会细心地用笔给患者划出能报销的部分,对该去做检查的项目,给患者说清楚楼层,大概要花多少钱,让患者提前有个心理准备。一位年轻患者因为脸部麻木,非常着急,周军看后说这是面瘫,患者吓了一跳,周军安慰到,这种病并不可怕,是一种常见症状,让患者不要紧张,按他的诊疗办法,很快就能恢复了。
在一上午的采访中,周军忙得几乎没有时间跟记者说话。一会儿医生过来找他请教一些患者的突发情况;一会儿又有护士拿着住院的病人病历让他开药;一会儿又是不远百里从别的县区赶过来的老乡,慕名而来找他看病。一上午的功夫,周军几乎没有缓气的时间,虽然工作中间会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咳嗽,但是他还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替患者分忧。
说起工作滔滔不绝,讲起家庭却面露愧色
中午本是休息的时间,周军依然很忙碌。刚下门诊打开住院部医生办公室,住不上院的患者就来找他,看有没有空床。住上院的患者也跑来找他,看是否还要用药。他一边问护士长情况,一边忙着给患者回应。
周军说,神经内科每天住院的患者很多,五六十个病床往往都不够用,医生每天都很忙,自己每周在固定的时间会来门诊坐诊,结束后会很快回到病房,给住院的患者治疗,所以一天的时间基本都在医院,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可是没办法,谁让自己干的就是这个事儿。
“我的工作本身就比较忙,孩子都上中学了,基本上我都没有时间管过。孩子平时爱踢足球,那次回去,他说脚疼,我看了一下他的脚都肿了,就赶紧带他来医院治疗,一检查才知道他脚骨折好几天了。”说起工作周军滔滔不绝,讲起家庭周军却面露愧色。周军说如果不是自己忙,肯定能早点知道孩子的情况,就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爱大打折扣,这也是作为父亲,心里对孩子的一种亏欠。
发明“头颅定位仪”获得国家专利
周军,现任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兼神经重症室主任、陕西省神经病神经重症与神经感染学组委员、陕西省整合营养学会理事、商洛市神经内科副主任委员、商洛市康复医学常务理事、商洛市干部保健及医疗事故鉴定组专家。除了这些头衔,周军更是一位热衷科研和探索的发明家,结合实际工作,他自己的多项发明都成了专利。
目前,在神经内外科领域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前均需CT检查,在进行CT检查时,患者头部需在带有弧形槽的头垫上行CT检查,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摆放和固定被检者的头部,导致了CT头部检查的图像质量下降,甚至得到的图像无法帮助确定位置,只能重复性扫描,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增加了患者辐射剂量。
周军通过翻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反复设计、实践、改进,再实践,于2014年采用颅外标识,一种头颅定位仪便被设计了出来,通过头颅模型模拟得出结果定位准确,简便实用。
通过对30例患者头颅定位,采用直尺法和头颅定位仪定位法两种方法,通过数据比较,头颅定位仪定位准确,而且仅一次性扫描,减少了患者搬运,节省了大量人力,争取到每位患者的救治时间至少30分钟,减少了医疗花费、减少了射线剂量的辐射,与同类国内外辅助器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周军的发明成功解决了立体头颅定位问题,可广泛应用于颅内血肿清除、神经精神某些核团毁损、癫痫病灶、脑肿瘤活检及放射治疗的定位难题,对国内外文献检索具有创新性。
2014年10月,“头颅定位仪”获得国家专利。与国内外现有的头颅定位系统,譬如LEKSELL系统比较,具有无创、省时、更加精准的优势。周军的发明融合脑血管成像模式,规避损伤到脑血管的风险,使得微创脑活检、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更加安全、更加精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周军的“颅周定位仪在临床的应用”及“头颅定位仪在临床的应用”被商洛市中心医院评为技术创新奖。
2015年12月,“简易头颅定位仪临床应用研究”被商洛市人民政府评为商洛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6年7月,“头颅定位仪的设计”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铜奖。
除此之外,周军的“一种医疗盾构刀”、“椎间盘稳定器”、“脑微创活检穿刺针”3项专利的成果转化也在积极进行当中,将会给外科、骨科等带来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受惠于广大患者。 华商报记者 陈丹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