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6日电 题:当中国“四大发明”遇上“一带一路”:用文化通民心 作者乌瑶
“太神奇了,很神秘的文化。”22岁的俄罗斯姑娘娅娜来中国已经一年了,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丝绸之路与中国四大发明特展”上,她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她一起的还有百余名在内蒙古留学的学生。看了中国四大发明现场演示后,娅娜一下子就爱上了中国印刷术,“我就是喜欢,说不出为什么。”
2013年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持续发酵两年有余,至今热度不减。迄今为止,诸如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等多项合作绕此展开,文化交流互动也在其间屡见不鲜。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散发出独特魅力。
“我们认为,有思路才有‘丝路’。民心通了,其他也就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董杰告诉记者,“一带一路”的内涵归纳起来是“五通三同”,“民心相通”是其中之一,也是万事的“东风”。先做到“民心相通”,而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才会更好开展。
“民众志趣相投、民心相通,没有文化上的隔阂,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董杰说道。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极具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在此间举办的“丝绸之路与中国四大发明特展”上,来自内蒙古的民间艺人、专家学者为留学生们展示桃木造纸、雕版印刷、多种指南针演示原理等。“出于安全考虑,这次特别遗憾没有火药的现场展示,只能通过展板展示了中国古代火炮与火药及对世界的影响。”作为活动策划人之一的董杰如是说。
当日的留学生们好多都是第一次零距离感受中国四大发明,兴奋不已。“形状很漂亮,我有点看不明白。”韩国美女留学生朴珉荣拉着伙伴,扒在一个大地球仪前激动地研究司南的原理。“别说你了,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时候看这些都犯迷糊。”带队老师笑着调侃说。
董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四大发明在全国各地传承过程中都会与当地文化交融,像印刷术在西藏被用于印佛经,造纸术在内蒙古尝试以桃木枝为原材料。传统四大发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定会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水乳交融并有所创新。
特展上,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那顺巴雅尔先生穿着蒙古袍,展示蒙古文雕版印刷技艺,一群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们非常兴奋,认真地询问:“你是怎么办到的?太漂亮了!我们要弄个斯拉夫蒙古文的,一定也是这么cool!”
“下午还有一场专门的茶文化体验活动。我们平时还经常举办太极、京剧、书法、绘画等相关文化体验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老师宋庆龙告诉记者。
宋老师补充说,该校留学生国别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半,中亚地区已基本覆盖了,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着迷。
“当喜欢上你的文化后,他们对你的民族、国家也会喜欢,这就是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魅力所在。”董杰看着激动的学生们,一席话意味深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