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王倩报道: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坎贝尔、日本的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屠呦呦为何能获诺奖?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了抗疟新药研发,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了抗疟新药研发大军,她与多位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任务”。在此期间,屠呦呦受到古医书的启发,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实现了对疟原虫100%的抑制,成为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当时她年仅38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记者了解到,在500多名科研人员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功效。
李国桥教授于1974年首先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速效低毒作用,先后研制了5个青蒿素类复方,是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主持人。
李国桥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虽然青蒿素在我国是一个集体发明,但是屠呦呦教授却是青蒿素发明第一人,这一成就在国内也是被认可的。
据了解,屠呦呦初次提取的青蒿素在“探路试服”中出现了明显的心脏毒副作用,最终,由云南药物研究所改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这种青蒿素在李国桥主持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
2011年,屠呦呦先获得了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震动学界。“屠呦呦教授获得这项大奖我感到很高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李国桥教授说,他也填写了拉斯克奖的评审资料,表格最后一栏是你认为相同的研究领域中,谁应该获得此奖?“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屠呦呦、罗泽渊。因为没有屠呦呦的工作,就没有我们接下来的研究。”
青蒿素的灵感缘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也均有记载。作为治疗疟疾的无毒副特效药物,青蒿素目前已被世界广泛地使用。“它是王牌的抗疟药,”李国桥教授说,西方世界对于这一药物的承认晚了20年,屠呦呦教授在发现青蒿素后40年才获得拉斯克奖,也算是一种迟到的认可。
李国桥教授认为,从青蒿素本身来看,早在几年前就有西方学者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毕竟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屠呦呦教授很低调,她甚至不是中科院院士,但李国桥教授认为:“在国外很重视发现奖,虽然屠呦呦教授之后的研究中,临床效果做得并不是最好,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她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