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技取得成功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制造”已成了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最近,德国机械及设备制造协会宣布,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继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呢?德国制造科技协会的负责人莱布博士自豪地说,过去,工业革命起步早的英国靠钢铁、纺织品等老工业产品获得了成功,而德国却用化工、电器、光学等新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如今,德国依赖其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拥有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国家等美誉。在激光、纳米、电子、生物、信息通讯等技术领域,德国都有国际一流水平。
三大“制造科技”
莱布博士认为,德国“制造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政府的指导协调密不可分。为了使“制造科技”持续发展,德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德国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制造计划”。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其中水溶油漆自1981年被授予环境标志以来,出口量增加很多。
2002年,一项总投资额达36亿欧元的“2006信息技术研究”计划也在德国推行。该项计划以纳米微电子技术、软件系统、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基础与服务的研发为支柱,旨在实现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部长布尔曼表示:“为明天的市场做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提前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技术。”
此外,微型技术也成为德国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统,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方面。如汽车安全气囊、医疗用的微管道试剂测试设备等。
科研为制造业开路
“德国制造”根植于科研机构,科研“沃土”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养料。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科技”都是其研究的重点。“制造科技”把信息、光学等作为重点项目。另外,纳米、电子技术被定为德国的创新发动机,对芯片行业、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都有显著推动作用。
在研发方面,德国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专利数量处于世界前列。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很多制造业的“德国标准”。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约160亿欧元。
莱布博士指出,尽管国库资金紧张,但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今年增加20%以上的预算,而去年教育研究经费达到93亿欧元。
另外,德国制造业重视加强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联系以及中小企业参与尖端技术领域研究,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宝马集团刚刚被评为德国“最具创新能力公司”,它推行的“创新管理”内容包括:第一个阶段:“创新灵感”,全球雇员包括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一起确定前瞻性的创新计划;第二个阶段:“创新控制”,分析提出的革新计划或建议的适用性;最后是“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应用创新成果形成规模生产并制造出产品。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了德国企业的“工作方式”。
“制造科技”百姓化
同样,也不能忘记那些投身于“制造科技”的德国老百姓,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东西,如发光的口红、卫生间电动刷子和MP3等等。从汉堡至慕尼黑,大约有10万名业余研究者。德国发明家协会称,每10项专利登记中就有一项出自百姓发明家之手。
最重要的是,德国还有一支将“制造科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而这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德国人看来,职业技术教育与正常学历教育同等重要。
德国制造业正因为一直把科学技术创新当作提高制造水平的宝典才使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环球时报》 2004年11月29日 第十二版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