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亚辉 贺广华 吴刚 编者按:11月19日,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家来到这里,其中有50余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大家围绕“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主题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这里选登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从中可以感受到科学的责任。
周光召———
前辈事迹激励我们革除陋习
在本届年会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的演讲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当前,科技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问题。”周光召院士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对我国科技界的一些陋习进行了批评。他特别指出,“一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分散单干、不愿协作。个别人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成果,败坏科技界的学术风气。”
在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之后,周光召院士缓缓讲述起前辈科学家的故事,感情诚挚,让人动容。
“90年前,1914年的夏天,9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救国的方案,一致认为中国最需要科学知识,决定创办‘科学’杂志。经过一段时间筹款和筹稿,‘科学’杂志创刊号于1915年1月在上海出版。在此基础上,1915年10月25日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也就是中国科协前身的一部分。当时,他们不仅没有报酬,而且要节衣缩食,保证‘科学’杂志的出版发行。赵元任在自传中写道,‘为使中国科学社得以维持,我的一位康奈尔同学邓宗瀛发起了一个经济上的节食竞赛,一些时间是每天5角,另一些时间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们两人都因感冒而躺倒’。”
回顾了这段历史之后,周光召院士郑重地说:“1949年以前,科学社的社员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懈努力,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散布科学的种子,传播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青年,作出了重大贡献。前辈科学家的事迹给我们以启迪,以鞭策,我们必须革除陋习,不急于求成,不为名利所惑,放下包袱,解除一切思想上的束缚,定下心来,求真唯实,艰苦奋斗,把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群策群力,使中国科学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使中国科学家在中国土地上作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刘东生———
对于地球我们仍知道的太少
在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报告中,80多岁的刘东生院士郑重地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如果灾难性气候出现,人类将负有重大的责任。
刘东生说,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综合地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然而对地球系统的研究,我们知道的仍然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
科学技术的腾飞为人们插上了改造自然的翅膀,人类活动已经成为重要的地质营力,其负面影响正在加剧侵袭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荒漠化和沙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高。
在列举了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后,刘东生说,人类活动在地球系统的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明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这个新视角就是“人类世”。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地质学的又一次飞跃。人类世可以说是从18世纪晚期开始的,其特征是从南极冰层捕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全球性增高。这恰与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间相当。”刘东生说,人类世是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其特点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加剧,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研究人类世,不仅需要多种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而且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
何大一———
对重大微生物威胁要有备无患
“即使非典再次暴发,中国政府也能从容应对。但是,中国是否对未来将出现或蔓延的其他重大微生物疾病威胁准备充分?中国能否有效控制联合国艾滋病病毒/艾滋病规划组所预言的灾难发生?能否降低已然传播的包括肺结核、乙型肝炎、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的病例数?能否控制隐性丙型肝炎的流行?能否有效应对下一次全球性流感或者是生物恐怖袭击?”
在本届大会首场特邀报告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何大一就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要使中国做到对重大微生物威胁有备无患,何大一认为,有两个基本问题必须解决:一是相关基础研究领域缺乏资金,中国应将微生物对健康的威胁放在国家研究日程之首,加大对学术界及政府研究单位的投资力度。二是卫生保健基础设施较差,中国疾病监控系统仍不完善,改善基础卫生保健设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何大一说:“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更多的传染病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国一定要在应对重大病源微生物的威胁方面逐渐成长起来。毕竟,没有健康何来繁荣。”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5日 第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