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号脉“中国科技之痒” 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2004/11/24
    《自然》中国之声论坛“与时俱进的中国科学”侧记

  《自然》,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新近出版“中国之声2”特刊,邀请科学名家探讨促进中国科学前进的模式,意见直率,言之凿凿,在科学界卷起一阵旋风。11月22日,自然出版集团总编菲利浦·坎贝尔来沪举办中国之声论坛,请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者何大一博士等部分撰文作者、国内著名专家与读者面对面,深剖“中国科研之痒”。

  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

  “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太少了”,芝加哥大学霍华德医学院研究员布鲁斯·兰列出一组对比数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三者投入经费之比,中国是1313,美国是113。

  有人认为,既然中国在基础科学上已经落后西方,提高基础科学水平又那么困难,从经济角度考虑,应该将资源集中于应用科学和发展社会需求有关的技术,把基础科学置于次要地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教授反驳说,这种观点是短视和误导,中国未来技术发展主要瓶颈正是基础科学的薄弱,在一个越来越讲求原创性和知识产权的时代,与发达国家共享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将会是极为昂贵和低效的。何大一则提醒:“如果没有大规模基础研究投入,当我们再次面对类似‘非典’的疾病时,不可能奢望科学家迅速找出病因。”

  “我国将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教授透露,参与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建议,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应从目前1.5%,提高到2005年—2010年的2.0%,到2011年—2020年再升至2.5%。与此同时,基础研究投入占科研总经费比重,也应完成5%、10%、15%“三级跳”。

  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裴钢告诉大家,中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在1994年排名世界15位,2002年上升到第6位,这不能不说是巨大进步。但是,在体现论文质量的“转引率”上,中国论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布鲁斯·兰提供的另一组数据,同样发人深思。花费100万美元科研经费,所能产生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转引数,中美之比是436;平均每个科研人员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转引数,中美之比是0.39。原因何在?《自然》“中国之声2”特刊的文章指出,中国在立项审批时,常把完全不同的项目放在一起,使“专家不专”,难以做出科学判断;立项后对研究过程又缺乏评估和审计,造成部分科研经费的非专项专用和低效运转;科研经费“政出多门”,在甲处申请项目未取得成果的,还可改头换面到乙处申请新课题。如此消耗科研经费,怎可能有高效产出?

  裴钢提出,我国应加大对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而不像现在这样把过多的钱花在设备、基建上;同时改革科学管理微环境,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结果评估,保证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鼓励年轻人挑战权威

  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科学时代落后了?蒲慕明的答案是:传统学术文化的潜移默化有时候会减低创新精神,使人们只能在已有理论框架中徘徊。布鲁斯·兰则认为,批评性、颠覆性思考的能力应成为未来科研精英的基本素质。

  蒲慕明提到,当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校长曾说过,年轻人出格的想法,很可能是通向真理的新路,别忙着说“不”,试试给予他们足够的探索机会。几年前,有个学生向蒲慕明汇报说,他观测到神经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就已储备有电信号,这是当时任何理论无法解释的。蒲教授没阻止他,相反说,只要你拿得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我就地爬三圈。这一许诺令那个学生兴奋不已,一头扎进实验室,夜以继日拼搏三周,终成正果。蒲教授二话没说,当场兑现诺言,“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勇敢创新,很多突破就从老师自己开始。”(诸巍 彭德倩)

  稿源: 解放日报   编辑: 郭城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