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工具: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 中国民众热衷小发明享受科技生活 | 2014/05/05 | 新华网长春5月5日电(记者孟含琪)一分钟清点游客人数,迅速获取游客信息,游客走失即刻提示……旅途中,导游只要点击APP,就可实现对旅行团智能管理。这是吉林大学附中高二学生李京儒发明的手机软件“管家婆”。 近年来,不少中国普通人热衷于自己动手创造,并将小发明应用于日常,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体验了“科技生活”。 “旅游时我发现导游用传统方式清点人数很耗时,所以利用假期两个月时间发明了更便捷的点名方式。”17岁的李京儒说。 “管家婆”可在一分钟内清点200名游客,如果有游客超出150米的搜索范围,该软件就会自动提示并显示游客信息,还可利用软件搜索走散游客。以大约50人规模的旅行团计算,整套设备约500元人民币,设备使用寿命可达5到8年。 目前,“管家婆”在中国已申请专利。“短期内我打算从成本和便捷性方面进一步优化‘管家婆’后,再考虑投入商业化。”李京儒说。 长春市民李柱也是一位发明“达人”。驱动轮、转向器、控制器、扫地擦地装置和蓄电池……几个简单的零件在李柱的组装下变成一台多功能擦地机。李柱坐在沙发上遥控,先清扫灰尘再擦地,很快地板就一尘不染。 “商店销售的擦地机价格在2000到4000元不等,自己组装的成本不到1000元,功能不比商店里的机器差。目前我正准备申请专利。”他说。 李柱还发明了一台防盗器,一旦陌生人踏入室内,报警器会立即拍照、报警、给主人打电话、发短信。“擦地机和防盗器的制作我只用了半年时间。”他说,“今后我会继续发明新物件,享受‘科技人生’带来的乐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设为“全国科普日”、播出《我爱发明》科普节目、开办民间发明展会……一系列措施不断激励公众发明创造,提高申请专利的热情。 中国一些学校也采取相应措施为学生营造发明创新氛围。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每年都举办科技节,设置奖金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科技梦工厂为学生提供实验基地;两年一届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作为大学生的“诺贝尔奖”更是颇具关注。一些专家呼吁将专利知识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专利保护意识。 为了鼓励更多民间发明实现商业途径,中国还推出了《发明梦工厂》等民间发明选秀节目。节目中,几十家投资机构携80余亿元人民币额度资金,寻找有价值的发明进行产业化投资。 然而,并非所有的“百姓爱迪生”都能心想事成。有人为发明不惜“千金散尽”,影响正常生活;也有人发明热情大于理智,有专利无市场,需要缴费的专利成了“罚款单”,乃至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造飞机、造潜艇的新闻不时出现…… “发明创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成为全部;也不能好高骛远,应该结合擅长领域、市场需求和兴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创作发明作为乐趣而非执念。”李柱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