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是否骨质疏松,在国际上不仅需要测量骨密度,病人还要出现了一个脆性骨折,才被称为确诊的骨质疏松。数十年来,医生们以脊椎骨的高度“变矮”,通过定量法与半定量法两种方法来判断骨折。但川籍海归女博士姜贵蓉认为,上述办法存在问题。她通过研究发明了姜氏方法ABQ(algorithm-based qualitative method),不再将椎骨高度的“下降”作为骨折依据,而是从骨终板的凹陷来进行判断。成都商报记者近日获悉,目前已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并被写入相关国际教程。随后数年间,“姜氏方法ABQ”在多个欧美的大型课题中得到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其准确性和重复性比过去的方法好,在前瞻性研究中对骨折的预测也很可靠。目前,姜氏方法已被文献引述100次。
2011年10月,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发表了姜氏方法的专论,这是姜氏方法第一次亮相国内。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骨质疏松专家、四川省骨质疏松学会创办人杨定焯教授,此前一直用其他方法判定椎骨骨折,在了解到姜氏方法后,杨教授认为“与传统的定量和半定量方法相比,ABQ法更精准”。为推广这一新办法,杨教授还特意在四川大学网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姜氏方法的文章。据姜贵蓉透露,在业内专家的支持下,目前已将“姜氏ABQ法”申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纳入日程。
成都商报记者 胡挺
新闻背景
由于在X光片上见不到“裂缝”或“错位”,椎骨骨折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数十年来,医生们以脊椎骨的高度“变矮”来判断骨折,由此衍生出定量法与半定量法两种方法。我们知道椎骨骨折会引起椎骨变形,因此就想通过测量X光片上的椎骨高度来判断骨折,这就是定量法。随后,有人改用肉眼来估计椎体高度,称之为半定量法,这个方法省去了繁杂的测量和计算过程,因而被认为简单易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作为抗骨质疏松新药疗效检验的指标。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