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时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科研攻关中,为什么我国很多项目存在着盲目开发或重复研究现象,造成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应用的局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国内外的专利文献的利用不够。
针对这一难题,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大力推行专利战略,建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近日,在“奶业”和“节水农业”这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先行试点贯彻专利战略。 10月22日,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向参与这两个农业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的20多个省、市、区的5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70多位专家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重点介绍和讲授了专利法及相关知识、专利申请策略、新产品研发与专利文献的应用及“奶业”和“节水农业”国内外专利的申请状况。
科技部支持的“奶业”、“节水农业”重大专项,自2002年启动实施以来,大幅度提高了相关产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量。据不完全统计,“奶业”专项已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0项,“节水农业”专项申请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85项。形成一支专业化的科技专利管理队伍,建立了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其他部门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进行专利分析、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有效提高了我国奶业、节水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
此次培训,有关知识产权知识的获取,使攻关的专家大开眼界。
很多专家切身感到,掌握了知识产权的知识,成功的研究就是制胜的法宝。可是,我们在研究的历程中,却总陷入一种被动、无奈的怪圈。未知的知识产权,阻碍了我们研究创新的步伐,使我们吃了不少哑巴亏。
科技人员熟知专利带来一本万利的魔力,但却很少懂得“专利权的地域性”还有空可钻,专利权的地域性,可以选准机会,仿制未在本国取得专利保护的先进技术或产品还可正大光明地在此销售;有时,花费很少的代价获得的商业秘密,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的价值和竞争优势;知道“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对其他经营者侵害”一说,但并不清楚“既包括对同业经营者的直接侵害,又包括对非同业经营者的侵害”,因此,每每被动挨打或是忍气吞声……
各路专家对培训讲解的专利类型、专利申请要求与策略、专利审查与授权、专利维权、专利文献应用及国内外奶业和节水农业专利申请状况感到获益匪浅,也找到自己的差距。专家说,如何研制能够特定产生某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奶动物,使所述动物表达目的产物的水平提高一定程度,从而降低后续分离纯化的成本,获得高纯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是我国重点研究的方向。
与会研究人员认为,创造出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并可突破他人专利封锁和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的技术并非难事。但多数申请专利的技术含量不高是令人深思的。 本报记者 范建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