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2月13日消息:进入蛇年,赵青华“虚岁”有78了。与其他同龄老人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的春节不同,她的节日,大部分时间仍在位于浦东瑞庆路上的生产车间里度过。整理整理原材料、擦拭擦拭设备,过完这个年,她的车间将搬到一路之隔的新场地,那里空间更大,可以容下一条4.5吨的中试生产线。生产规模上去了,申请生产许可证才有希望。用赵青华的话说,儿孙都已成家立业,自己活到这岁数,车间就是唯一的“心头肉”。
赵青华是个“草根”发明家,退休后花光所有积蓄,在由浴室改建的实验室里钻研10年,70多岁的她依靠一堆二手仪器,“鼓捣”出健康监测试剂、钙离子水等发明,不仅陆续获得中国、美国的发明专利,也接到了不少公司抛来的橄榄枝。然而,由于赵青华性格固执,缺乏商业头脑,加之种种客观因素局限,她的发明迟迟难以走上产业化之路。本报曾于2009年8月报道过赵青华的故事,引起不少业界人士的关注,也有许多好心人帮赵青华出谋划策。
“我的发明都是用二手仪器做出来的,现在有‘正规军’愿意和我合作研究了,不容易。”赵青华说的,是她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生合作发表研究钙离子对人体作用机制原理的论文,说明得到了“学院派”的认可。还有的生产厂商,建议赵青华把钙离子晶体做成片剂、胶囊、粉剂等不同剂型,“我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也一个个做出来了。现在发现,做成粉剂顶好,既方便运输,也方便添加到牙膏、面霜等不同的现有产品中。”一边说着,赵青华一边拿出一大包白色的钙离子粉末,布满皱纹的脸上依然是熟悉的孩子般骄傲又纯净的神情。
年近八旬的赵青华身上,始终有种“不谙世事”般的赤子之心。比如,有人劝她赶紧申请政府资助,她会说,“成果尚不像样,怎么好意思问国家要钱?”再如,对于到国外产业化的问题,她也始终坚持底线。考虑到国外相对成熟的产业化环境,她打算适时在海外开分公司,但前提是,只能由海外华人做。
“搬到新车间,也是一桩喜忧参半的事体。”赵青华指着后面一排新厂房说。硬件设施是上去了,但开销也跟着涨。她大约算过,新车间一个月的成本将近十万元,包括人工、设备、原材料等。虽然有投资方支持,但在尚未完全产业化的前提下,也经不住这么十万十万地耗下去……赵青华的车间位于张江现代医疗器械园内,这个冠以“张江”名号的园区,其实已靠近浦东合庆镇,远离张江核心区的热闹和万众瞩目,显得冷清许多,春节期间尤甚。但赵青华显然习惯了这种冷清,并将在这条寂寞的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