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下岗工人邹振生以最朴实最生动最自觉的方式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哪里有污染,我就去哪里;治污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邹振生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基层,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土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时代欢迎邹振生这样的“草根”发明家。希望社会各界一起来关注基层科技创新力量,为更多的“草根”发明家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国内首创“反粒度双膜法污水处理技术”,自主研发的“ZY-M双模式膜生物反应器”荣获我国膜工业科技领域最高奖项“中国膜工业科学技术奖”,拥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谁能想到,这些治污技术的“大手笔”,竟出自广西贵港一位下岗工人。
他叫邹振生,自称技术创新领域的“草根”,专家却将他誉为“实践中的科学家”。
“见到污染心里就难过”
“这套装置处理过的污水,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可以直接饮用。”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邹振生兴致勃勃地给现场观众演示污水处理装置。
“你拿什么证明?”一声质问打断了他的话。
“环境监测站帮我做过水质监测。”邹振生回答说,“你们要是不信,我可以喝掉它”。说完,他一口气喝下了4杯刚刚净化处理过的“污水”。众人见状,先是一愣,而后齐声喝彩。
从污水处理装置诞生那天起,邹振生就一直面对人们的质疑。每次,他都用“自己先喝一口”这种最老实的方式,向人们证明此装置的可靠性。
如果说亲口喝下“污水”,让邹振生有些无奈,那么,研发治污装置的过程,则让他备尝艰辛。
10年前的一天,下岗待业的邹振生到贵港东湖边闲逛,看到一家酒楼正在向湖中排放污水,湖水散发出一阵阵刺鼻的气味,过往行人纷纷捂着鼻子避开。邹振生心里暗想,自己有没有可能设计一套治理餐饮污水的装置,救救东湖?
说干就干,在自家阳台搭起石棉瓦,建成了“实验室”;摆上褪尽漆色的写字桌,便作了“试验台”;捡回垃圾堆里的破酒杯作了“反应器”,订好打印在废纸背面的资料当了“参考书”……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下岗工人,邹振生的“科研”就这样起步了。
“一个下岗工人还能搞科学发明?”一些邻里知道邹振生在忙活啥后,认为老邹不仅杞人忧天,而且不自量力!
“谁让自己见到污染心里就难过呢?”邹振生常常这样宽慰和鼓励自己。1982年在市劳动局从事锅炉水处理的工作经历,让他与污水处理有了“亲密接触”。多年来,他一直用心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还通过自学,获得了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凭。
白天,邹振生在自家楼下摆起小摊,卖拖把和塑料桶,补贴实验经费,晚上就在灯下看书、做实验。为了接近污染源,他时常和儿子在酒楼的排污口蹲守到夜里一两点,等到酒楼关门,才小心翼翼撬开井盖取样。有时候碰上雨天,阳台漏水,实验又不能停,妻子就在一旁撑伞,陪他彻夜观察。
由于缺乏专业实验设备,试验总是失败。一个偶然的机会,邹振生认识了广西大学一位管理实验室的老师,得到同意后,他抱着床单被褥,和儿子在实验室里住了大半年,终于找出了失败原因。
春夏秋冬,寒暑几易。第一台污水处理设备——“ZY—A型污水处理装置”终于研发成功了,看着从污水处理装置里哗哗流出的干净水,邹振生像看到了新生儿一样激动。
邹振生来到东湖边上的海鲜酒楼,请求在酒楼投放自己的治污装置。没曾想,酒楼老板一开始根本不买账,多次登门做工作后才勉强同意,条件是:处理酒楼的污水可以,但需要邹振生自己先出资,等到成功了,酒楼再考虑支付一定的研究成本。
征得家人同意,邹振生取出准备为孩子结婚用的2.8万元积蓄,购买配件,租用工厂车间,亲手组装污水处理装置。不久,这台设备开始在酒楼“服役”,恶臭的污水经过处理变成涓涓清水流入东湖。
实践才是硬道理
在贵港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邹振生的污水处理技术很快获得科技立项,并于2002年10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然而,跑遍了本地的酒楼饭店,竟没有一家愿意买他的设备。
“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技术就没有说服力。”邹振生决定“以身试污”。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坚持每天喝下三四杯处理过的“污水”,焦急和紧张始终伴随着邹振生。一个星期里,肚子居然没疼过!这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但是,这法子毕竟太“土”,缺少科学说服力。邹振生于是跟儿子商量,请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来检测。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套设备处理过的水,居然远远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当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程序检测处理后的污水后,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邹振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有了一纸水质检测书作证明,这套设备很快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邹振生从中悟到一个道理:发明也好,科研也罢,实践才是硬道理!
此后,邹振生与环境污染的“较劲”再没停止过。“哪里存在污染,我就去哪里;治污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这句话。贵港市平南县城区的一家屠宰场排水污染了居民住宅区,激发了他研究屠宰废水处理技术的热情;郁江岸边一排排用甘蔗渣做原料的造纸厂排污水脏了江水,催生了他致力于治理喷淋废水的动力;本地制药厂里排出的污水臭气熏天,点燃了他治理制药废水的斗志……
“老邹的治污发明因污染而生、奔治污而去,是治污的‘及时雨’。”贵港市港北区大圩中心卫生院院长覃俊极说。为了有效治理医疗污水,邹振生研发了“ZY-M双模式污水处理技术工艺”,采取膜分离技术,将医院污水中的病毒和细菌进行切割、分离,经过紫外线消毒,无需药剂便可实现污水净化,医院在使用这一技术后,群众的投诉少了,赞美声多了。
2006年,邹振生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水务大会,与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同台交流。国际水务专家认为,目前,世界上污水处理技术还停留在常规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上,但邹振生独创的“反粒度双膜法污水处理技术”超越了常规活性污泥法,在国内还没有同类的技术工艺,而今,这一技术已经成为广西200多家企业治理污水的“利器”。
仅靠单打独斗远远不够。2002年,邹振生创建了一家环境科技公司,这是目前广西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环保专利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现已拥有6名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和4名助工的研发团队。
“治污跟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社会‘合拍’,一定能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抱此信念,邹振生的团队先后获得7项发明专利,另有5项正在申报。如今,这些“草根”发明被广泛应用在茧丝、造纸、电镀、医疗等行业的污水治理上。
坚守治污一线
几年前的一天,自治区环保厅的治污专家组来到了邹振生的公司,邹振生把专家们带到了治理污水的工地上。
从蹲在污水出口观色闻味,到进工厂查看污水产生过程、向工人咨询生产原料,到提取水样进行化验,再到根据化验结果调整技术参数,邹振生一边讲一边操作,让专家听得大呼“新鲜”。专家们说,见过不少搞治污研究的,但像老邹这样始终熟悉一线的却不多。
事后,一家单位的领导动员他说:“老邹,我们帮你安置好家庭,给你提供最好的实验室,跟我一起到科研所搞研究吧!”
“这是我以前梦想的好事啊。” 邹振生委婉地回答说,“可是,我如今只是个出身‘草根’的科研爱好者,我的研究课题都在臭气熏天的水沟里,只有让臭水沟不臭了,我才算是结题哩。”
日前,记者来到邹振生的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记录着他在污水处理现场工作的照片,而那些金晃晃的荣誉证书,却被搁在了办公室并不起眼的地方。
大雨滂沱,雨水弄湿了邹振生依稀花白的头发,可他全然不顾,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了投放在医院的治污设备。邹振生如今年近花甲,可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工地上跟年轻人一起忙活。
北京理工大学冯金生教授曾经带领博士团到贵港进行技术扶持,听到邹振生介绍的发明技术和污水治理效果后,惊叹其技术是书本上从未提到过的工艺。在冯教授看来,邹振生就是一位“实践中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举起了一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旗。
今年7月,邹振生的儿子邹清川从广西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回贵港,与父亲一起从事治污研究和实践。从高中开始,邹清川就给父亲当起了科研上的助手,受父亲影响,他大学期间学习的都是与化工、环保相关的专业,每次父亲到南宁办事,他都会把父亲领进学校的图书馆,跟他一起查资料、画重点、做笔记。“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帮父亲把公司建成高校的教学实践点,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本报记者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林 樱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