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天才,普通的农具一经他手,立即被赋予了“超能量”;他很狂妄,pk掉无数专家,短时间、低成本大胆修桥;他很执拗,被冤入狱三年,不忘捣鼓发明;他也很淡然,不求名、不求利,只为造福于民;他,就是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村农民邓习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实实在在的草根发明家。 “这个娃子,将来一定不简单!”
从小,邓习伟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天份。
空余时间,别的小孩都出去玩时,邓习伟则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研究新鲜玩意。邓习伟说,当时的班主任谭老师还给了他一项特权,他可以在学校操场捣鼓他的新玩意。老师所说的新玩意,就是邓习伟改进的犁。
为了试验他改进的犁,他常将学校操场弄得尘土飞扬。有时老师也加入了“犁田”的队伍,还指导邓习伟如何改进。
那时候,学校的课程少不了劳动。学生要往墙上运土,但孩子们多扛不住这种体力活。邓习伟找到老师,提出分段运土,即个子大的学生在上面接土,个子小的只需将土运到墙角交给个子大的学生。这个方法很快被采用,效率大大提高。
13岁的邓习伟小学毕业后,被分在家乡的生产队,他琢磨着:刨田也有很多种刨法,关键是如何节支提效。
生产队水库的闸门需要人工抬,邓习伟利用滑轮升降闸门,既省力又安全;那时都是人工播种,邓习伟发明一种播种机,每次只漏出约4颗种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避免播种过程中种子的损耗。
源源不断地给生产队带来的惊喜和效益,村里的老人纷纷向邓习伟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娃子,将来一定不简单!”
借我10万,30天修座桥起来
有一件事情,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1987年9月,支井河大桥被洪水冲走,318国道被截断,恩施州领导心急如焚。
当时,各路专家齐聚支井河大桥。“30万,3个月。”一位专家列出修建大桥的方案。“50万,3个月。”另一套方案出台。一时间,现场有了十几套修桥方案。
这时,已在野三关经商的邓习伟拿着一根竹竿,在桥边静静地测量着。“借我10万,我30天修座桥来。”邓习伟直接拨通时任州长李辉轩的电话。
最后,通过开会协商,州领导决定让邓习伟来修桥。“20天通小车,30天通大车。”邓习伟保证。
两个桥墩,并排放置横直交错6层粗木,然后铺上泥石,这样既节约材料,又缩短了水泥的凝固期。
确定方案后,邓习伟开始号召村民积极加入进来,他说:“家门口的钱,不能让别人赚去了。”为了确保工期,他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提前一天完成分段任务的,奖励100元,延迟1天完成的,扣去200元。
1987年12月8日,支井河大桥正式通车。通车后的第18天,省交通厅一位领导来到支井河大桥,他紧紧地握住邓习伟的手说:“这是一个奇迹!”
桥修好了,邓习伟也火了。他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还被邀四处演讲。
监狱里“逼”出一道发明
1989年11月,邓习伟因涉嫌贪污被拘留。经过6次重审,邓习伟被宣判无罪释放。释放那天,是邓习伟入狱3年还差一个月的日子。
但正是这近3年的牢狱生活,让邓习伟静下心来。其间,他发明了减噪节能的内燃机消声器。
当时,利川市有一个叫邹贵怀的人,发明了一种利用水循环减噪的内燃机消声器,但存在排气不畅、能耗大的弊病。
监所里的冬天,格外得冷。蜷缩在铺盖里的邓习伟,一直在思考改进的方法。正是这铺盖卷,给了邓习伟灵感。被子卷得越紧,就越暖和,但如果哪里漏风,被子里的温度就会下降。
邓习伟迅速行动,他在汽车排气管上打了许多孔,通过进入排气管的外来空气降温。
出狱后,邓习伟正式将这项发明投入使用。许多跑长途的司机经常找上门,要求邓习伟为他们换新改造的排气管。司机们反映,用上他的排气管后,不仅噪音小,而且一趟下来可节省十几块油钱。
前前后后,邓习伟共为60多辆车换了他改进的排气管。
期望更多百姓用上我的发明
去年,邓习伟又发明了一种立交桥,他将其命名为“一种立交桥”,今年5月9日获批国家专利,
发明立交桥的灵感,来自于邓习伟的一次堵车经历。去年8月初,邓习伟从宜昌回老家,途中饱受堵车之苦。到家后,他便思考如何解决堵车问题。想法成型后,他花了5天时间选材料做模型,后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终于成功了。
邓习伟介绍,当今有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如定向式、迂回式等,但其左转弯多采用右迂回,占地面积大,耗资大,且易塞车。而他新设计的立交桥新颖巧妙、占地面积少、资金投入少。更实用的是,这种立交桥无需设置红绿灯,来往车辆左右转向自然通畅。
对于 “一种立交桥”,邓习伟信心十足。他说,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立交桥定会派上大用场,如今他已向相关部门联系合作。
面对“农民发明家”的头衔,邓习伟看得很淡。他说,发明不是目的,付诸实践、造福于民才是宗旨。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