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讯 (见习记者 佟伟) “我师傅话不多,活多,设备玩得相当好,我贪‘玩’就是受他影响。”李书乾的高徒赵海东这样幽默地对记者说。初见老李,记者就被这位号称“敢于挑战行业尖端技术的工人发明家”的老师傅的精湛技艺深深触动了。 李书乾今年已经56岁了,再过几年就要退休养老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要退休而松懈了斗志,相反这些年他用勤劳和智慧解决了热处理设备的诸多难题,践行着瓦轴集团跻身世界轴承三强的美好梦想。
这些年,李书乾先后改造设备120余台次,完成技术创新230多项,创造节能价值数千万元。在老李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多年来他获得证书和奖章:辽宁省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等。
学以致用,一直是李书乾的信条。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瓦轴集团公司承担着铁路提速轴承研发制造的重任,李书乾和公司其他技术专家承担起了淬火压床的研制任务。他设计的PLC程序将机床的静态淬火创新为动态旋转淬火,使铁路提速轴承的心部硬度提高了25%,产品的变形量减少了30%,实现了铁路提速轴承热处理质的飞跃。这台自主研发的设备可替代进口机床,节省购置资金1200万元。当上级领导在试验现场宣布“国内第一台旋转压模淬火机床试验成功,填补了国内轴承行业空白”时,前来进行技术鉴定、验收的专家们纷纷向李书乾等人表示祝贺。这台自主研发的设备可替代进口机床,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购置资金。事实证明,精密高端轴承不仅能够“中国制造”,而且还能实现“中国创造”。
2010年,一台引进德国的多功能渗碳电炉加热执行器烧坏了,德方专家坚持更换原厂配件,但需要等从国外进口,而生产和市场又不能等,李书乾依靠自己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本领,大胆的用国产配件将其修理好。之后,他又和德方专家一起对电炉运行程序进行了更高一级的优化,延长了加热执行器的使用寿命,节省外汇30多万美元。外方专家长时间排除不了的疑难故障,他手到病除,让外方专家向他直竖大拇指,管他叫老师。
30年来,李书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改造老设备120多台(次),完成技术创新23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中有3项获国家、部委的奖励,“一种箱式电炉控制方法”专利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他的设备维修、技术革新、质量改进等创新项目为公司节约费用7650多万元。
“我认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不仅要会操作、维修设备,更要能发明创造。”李书乾深知,“出海远航,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不管这个人有多么能干,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于是,他毫无保留地把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李书乾把自己30多年的读书笔记、维修经验编写成培训教材,他先后培训技术工人2000多课时,培训鉴定技术工人1000多人次;作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多次在省市考评中担任电工考评组组长。与李书乾签订师徒合同的有26人,他还先后带了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现在都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老李告诉记者,自己眼看就要退休了,但是创新的心却依然年轻,“未来几年,我还得再革新几项技术!多培养几个技术过硬的接班人!”听着老李的豪言壮语,记者对这位高级技师的敬意也不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