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 “十一五”以来,我市专利申请量以大约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是2006年的6.6倍,比1985年专利法实施到2006年这22年间专利申请量的总和还多。
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到我市专利申请量达到第一个10000件,用了25年时间;而达到第二个10000件,仅用了2年时间。这一组看似简单、枯燥的数字,却真实记录了近年来西安知识产权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标志着我市知识产权事业步入了快速成长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安专利申请量达到27717件(占全省的8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大关,达到11689件(占全省的89.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从2010年的第7位跃升至2011年的第2位,我市专利申请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全新的思维和魄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先后摘得“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一项项荣誉,见证了西安这座科技文化之城在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过程中不断加速的步伐。专利申请量这个城市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连续增长,则更加凸显出“西安创造”的实力。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释放了西安创新活力
回顾西安知识产权事业走过的曲折路程,是什么激发了西安的创新活力?
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武海潮认为,我市始终坚持知识产权与科技工作融合发展,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9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所谓统筹科技资源,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协调、体制的理顺、政策的引导、平台的搭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以建设西安科技大市场为突破口,西安迈出了统筹科技资源的破冰之路。2011年4月2日,集“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等功能于一身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启动运行。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将知识产权作为建设西安科技大市场的重点板块,引导科技资源向产业发展聚集,促进创新要素向市场优先配置,积极探索创新成果与技术交易深度对接、财政研发投入与专利成果产出相匹配的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一年来,通过提供技术市场交易、大型科研设备共享、落实优惠政策等创新服务,我市累计为近千家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5100余次,为300多家企业加计扣除减免税收14亿元,为680家企业双软认证税收减免2亿多元,对购买高校院所技术的138家企业、345个项目补助资金2012万元。
“通过搭建平台,探索‘知识-技术-产业’互动创新的发展方式,全市已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这大大激发了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创造潜能的释放,实现了专利创造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武海潮说。他认为,去年西安在专利申请量上取得的新突破,说明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初见成效。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和管理体系,亦是专利创造的重要保障。我市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工作中,尤其突出加强区县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国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共投入145万元提升西安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市、区(县)及企事业单位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从市上到区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经常会举行一些政策宣传活动,在我们申报专利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支持,体现了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西安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成立了专利、商标、著作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西电集团、陕汽等众多企业也成立了知识产权(专利)管理办公室,户县、高陵县、雁塔区、长安区、碑林区5个区(县)先后被批准列入国家和陕西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区(县)。许多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认为,西安日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创新型企事业申请专利的有力支持。
高校院所
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西安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对自主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坐落在西安北郊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现已发展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科技实力的综合性国家重点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若干个院控股公司组成的科技集团。2011年,该院获得专利授权55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申请专利83件,其中发明专利75件。目前,该院拥有专利(已授权)总数217件,其中发明专利187件;申请中的专利139件。2000年,该院年总收入为1.5亿元,2011年该院年总收入就达到了45亿元,平均年增长30%以上。
近几年来,在加速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转化的过程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先后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为主线,成立了一批控股和参股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加快了技术成果的转化。 “十一五”期间,该院主要以钛合金材料、难熔金属材料、超导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等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依托,将数十件发明专利及专有技术形成的5000余万元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先后成立了西部金属材料股份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产业公司。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产值从2005年的4.5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0多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而对于专业性强、投资不太大的专利技术,该院以产权多元化为目标,采用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入股、职工参股和管理层持股的方式,有效激励和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全国知名重点高校,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366项,目前居全国高校第八位;其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效的知识产权培训宣传工作,有力推动了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快速增长。“九五”期间,西安交大共申请专利214项,其中发明专利78项,授权专利141项。“十五”期间,申请专利数量就达到了813项,是“九五”期间的4倍多;其中,发明专利达到了636项,是“九五”期间的8倍多。“十一五”期间,该校申请专利的数量已达到了2415项,比“十五”同期增长了3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779项,授权专利达到了1134项。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高素质人才较集中,科研团队实力较强,高校还布局了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再加上近年来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培训和宣传力度,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也越来越强,而且每年学生的流动给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推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与市科技局联合举办大学生专利发明竞赛,将知识产权融入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去。而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市近年来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使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企业
成为创新主力
据市科技局分析,2011年我市专利申请结构更加优化,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大类专利申请所占比例分别为42%、35%、23%;其中,最能反映自主创新能力和商业价值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了62.9%,增幅最大,所占比例最高,体现了我市创造能力的大幅提升。在专利申请量中,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幅提高,达到16921件,占比超过60%,在申请人类别中增幅最大,成为我市知识产权创造的主力。
“专利铺就成功路。”在位于高新区的西安新竹防灾救生设备有限公司内,一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的题词置于门厅最显眼的位置。这是对新竹公司生存发展最为精炼的概括。
1992年,新竹就是靠掌门人王虎儒个人研发获得的“自动灭火器”和“水力空气泡沫灭火装置”两项专利开始起步的。以坚持自主研发、不断取得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共取得近200项专利,其中三分之一转化成技术产品,占领了国内消防设备市场的龙头位置,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
“技术积累是企业的生命力,它决定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走多远。”王虎儒拥有个人专利87项,在消防救灾业已成为知名专家。他对发明创新高度重视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成就了企业的今天。他曾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10座消防、救生检测实验室,成为我国消防行业唯一齐全的大型试验中心,并被世界上最权威的美国UL安全中心指定为其在中国的检测机构。公司成立以来,王虎儒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2000万元。
高空快速逃生是个世界性难题,新竹公司利用两年多时间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柔性通道贴身缓降方式”,并成功生产出柔性救生滑道专利产品。如今,这一产品已经装备在我国神五、神六、神七宇宙飞船发射塔,探月工程、磁悬浮列车及许多大型军工项目上,成为我国救生产品的骄傲。
其实,新竹防灾救生设备有限公司只是西安创新型企业庞大队伍中一颗颇为耀眼的明珠。为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提供安全关键技术的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也是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自主创新企业典范。该公司依托西安强大的科技优势和研发能力,成为中国宽带无线IP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到2011年,西电捷通共申请国内、国外专利500多项。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大型专用鼓风机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大力推动重大专利产业化,、主导产品轴流压缩机拥有9项专利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稳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快速成长为中国机械工业500强、销售收入前100强企业,企业规模从4亿元成长为50多亿元,品牌价值达到185.77亿元。
……
在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市给予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去年,我市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对23家申报企业进行考察、评价和专家评审,确定了10家作为创新型试点企业,安排科技经费400万元,引导重点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等加强自主创新和专利产业化。我市不断加大专利创造扶持力度,仅去年专利专项资助经费就达500万元,同比增长了61.3%,促进了专利创造的稳步增长。
为解决创新型企业资金困难,2011年,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还与西安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及两家担保公司签订协议,为46家企业贷款2.87亿元。
“专利项目的研发和申请成本非常高。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使企业自主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实。”西电捷通知识资产中心高级经理刘长春说。
科技创新
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力度,突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努力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为了构建起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市科技局将继续完善科技大市场建设,以科技大市场为平台,促进技术成果向市场的转型。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以技术交易、设备共享为核心,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提高高校院所为企业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大集市”和技术对接会,推动企业间技术合作。支撑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孵化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组织高校院所千名科技人员与企业对接,解决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技术需求难题;另一方面引导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共同参与建设,组织重点企业科研和科研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加快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在促进产学研创新方面,我市将继续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构建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新联盟。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推动联盟成员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运用。
在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发展创业投资方面,我市还将通过科技贷款贴息、助保金补贴和银行信贷风险补偿等方式,不断扩大科技金融合作试点业务范围和规模;引导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示范,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支持创业企业加快发展。
此外,我市还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先试先行。推动高新区“两带四区七园(基地)”实施产业功能布局,建设“一区十工程”和“1234统筹科技资源工程”,建设统筹科技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支持航空基地、航天基地探索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新机制。记者张文 关颖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