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江永新 龚 坚 韦广锋 “我们县一位农民自己发明的小蚕室温湿调节设备,正被自治区蚕业总站在全区推广!”10月20日,记者在象州县听说这一新鲜事后,立即前往一探究竟。
这位农民是罗秀镇罗秀村的区登波。他的小蚕共育室是一个租来的大院,共有上下两层30多间房。初看,与记者见到的其他小蚕共育室并无两样,都分为小蚕室、储桑室、催青室等。
细看,只见一间60多平方米的小蚕室门口,立着一个焊接而成、锈迹斑斑的自制设备。区登波夫妇将其命名为小蚕室木屑加温炉。
“就是自制空调?”记者问。
“这可不是一般的空调,它不但能加温,还能抽湿,同时兼具通风换气的功能。”一旁随同采访的镇蚕业推广站负责人罗接能解释说,自治区蚕业推广总站原本使用空调,来象州调研后,也改用这个了。
这个样貌奇特的设备由直径55厘米,高90厘米的废弃铁皮小油桶改制而成,油桶连着一个特殊设计的燃炉,燃炉配有两根加热棒和排风扇。“加热棒加热后,由排风扇将热气通过管道传到室内,加温效果相当于3台3匹空调,因为排风扇还促使了空气交换。”区登波夫妇自豪地说,更难得的是成本低廉,除了造价低外,加一次木屑可烧24小时,每天使用成本仅3元左右。配合除湿机正好解决了开春时蚕房低温多湿的不良环境,蚕的白僵病就不易发生。
在这里,除了加温设备外,还有加湿、降温、通风一体化的自制水帘空调。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其主要部件如核心设备移动空调机、窗户上的水帘以及用于调节温度的调压器都是网上购买的。但是,组合起来用于小蚕共育则实属民间智慧。
2007年,区登波发展小蚕共育,这一年出售共育的小蚕1680张,收获了“第一桶金”。2008年,他贷款6万元扩大共育规模,却遇到了大麻烦:当年是养蚕气候最为反常的一年,传染性蚕病特别是白僵病大面积发生。蚕病群体性发生使共育户成为众矢之的,区登波的共育室也不能幸免,蚕农纷纷找上门来要求赔偿因蚕病造成的损失。
“失败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化解小蚕共育风险。”每当忆起当时情形,区登波感慨万千。从那以后,他多次到县农业局与技术员探讨,并多次参加县乡举办的桑蚕培训班,还专门向自治区蚕业总站专家请教,并走上了自主发明之路。在他的努力下,现在他的蚕房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程度。“这样不但能给小蚕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在打雷下雨时通过调低温度让小蚕进入半休眠,解决桑叶不够吃的难题。”区登波说。
离开时,记者看见了几台新做的木屑加温炉,区登波告诉记者,这是别人前来定做的。
“看来这个"土发明"的推广速度还蛮快的!”记者打趣道。
“领导要我申请专利,赚外快呢!”区登波呵呵地笑。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