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非诚勿扰》的开头,葛优扮演的“海归”,将自己的“伟大”发明“分歧终端机”高价卖给了范伟扮演的风险投资商,这是个人专利转化的“成功”案例。在合肥,也有这么一个场所,可以为个人专利发明提供展出平台,并与企业进行对接。近日,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专利发明与企业对接的平台。草根发明有舞台
用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自动灭火器、中国探月飞船上的小零件、公共汽车上的锂电池……在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的大厅里,这些都是正在展出的“合肥制造”专利发明。
“我们这里主要展出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当然也有不少个人专利发明。”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方治国告诉记者,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始建于2008年,今年9月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验收,成为合肥名副其实的科技展示平台。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展示专利技术和产品6780件,其中有不少都是个人的专利发明。
据了解,个人发明专利又称为非职务发明专利,“比如这个可以固定伤臂的绷带,用起来很方便;永远锋利的切割器,使用后不会磨损。还有非常节能的燃气灶、治疗腹泻的外敷药品等,这些都是普通市民智慧的结晶。”方治国向记者介绍,该中心向市民和企业开放,并定期举行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促进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
那么,市民如何才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小发明”?“个人展品首先要有专利证书,其次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然后到我们这里来填表并提出申请。我们也会定期对展品进行更新。”方治国介绍。
个人专利转化难
但是个人专利要想成功转化为“生产力”,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作为一名“职业发明人”,合肥人李孝龙拥有12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美国发明专利,其中不少都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比如我发明了不少用在厨房里的节能器具,也申请了专利。”
不过让李孝龙有些尴尬的是,他的这些发明专利,没有一家企业能“看上眼”。“当时在合肥的展示交易中心展出后,也有企业找过我,但是他们觉得有风险,就放弃了。”无奈之下,李孝龙不得不自己开起了公司,专门生产经营自己的发明“创造”,“目前也就是勉强维持运转吧。”
实际上,像李孝龙这样的“职业发明人”在合肥还有很多,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很少。“我们也展出了很多个人专利产品,但获得企业投资的却基本上没有,最后不少发明人都不得不自己开公司,生产自己的产品。”方治国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由于非职务发明专利大多基于个人兴趣,很多都不是企业需要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和风险投资人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王天昊、卞世鹏)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王天昊,卞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