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广州港获得发明专利...  11/27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5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专利卖出了超过4亿元的高价 让发明卖个好价钱2011/08/18
    今年上半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有9项专利达成许可,合同金额(不包括销售额提成)已超过3亿元,还有更多的新发明正在被精心地挑选和培育成为高质量、有商业价值的专利,预计全年专利和技术许可合同到账金额较去年增长100%。

  一件过去乏人问津的专利卖出了超过4亿元的高价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名噪一时:上海生科院去年将一项由该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发明的蛋白抗肿瘤药物专利技术,授权给了跨国医药企业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合同金额为6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价格之高,在国内基础研究领域堪称罕见。不为人知的是,这么一项发明,在它问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申请了专利,却一直乏人问津。直到2008年,上海生科院新组建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开始了“挽救”努力,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它的合同身价超过了4亿元人民币外加销售额提成。如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正在对这项专利进行后续研发。

  谈及国内知识产权交易现状,中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CEO纵刚告诉记者,中国的科学家做科研项目,常常以发表论文为终点,有时也申请专利,但多为满足科研项目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由于科学家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没人提供专业服务,结果产生了大量低商业价值的专利,这些专利技术无法被有效利用,也得不到有效保护,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产生这样的结果不是科学家的错,因为科学家是科研专家,而不是知识产权和商业谈判专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国内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偏低所致。由于科研院所的领导层普遍对知识产权工作和所需专业化人才缺乏深入了解,导致目前国内科研单位对专利只有行政式的管理而没有专业化的管理。

  纵刚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国内在申请专利前基本不做专利性和潜在商业价值的评估,但如果不知道一个发明是否有专利性和商业价值就申请专利(包括国际专利)并且继续向产业化推进,那么因此而投入的大笔费用很可能就是浪费,得不到回报。

  然而,判断专利性和商业价值需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在先技术和竞争技术的搜索、分析和比较,查出来的文献绝大多数是英文,所以没有科研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能力、不懂各国专利法以及市场商业运作的人员便无法胜任这个工作。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精通科研、英语、法律和商业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国内这类高水平的人才数量极少,专业化水平不够。

  正因为国内太缺乏知识产权运作的专业人才,我国的知识产权在交易之际,往往蒙受巨大损失。比如,目前一些国外公司在中国以极低的价格,向科学家们收购很多尚未申请专利的成果,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这等于中国投入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本,却是给别人打工。”纵刚告诉记者。

  纵刚带领他的团队正是由此切入,在发明产生之际便对其进行评估、挑选、增值和培育,使其能够变成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现在,上海生科院的科研人员有了研究成果后,只需填写“发明披露表”,纵刚他们就接手,主导后续所有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包括从鉴别、培养、保护有价值的专利直至许可转让出去。科研人员无需再为写专利申请、答复专利审查意见、进行合同商业和法律条款谈判而烦恼。同时,专业化的运作也使得专利和交易的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比如,2008年上海生科院将一项植物抗虫技术专利亚洲之外的在仅有几种农作物中的使用权许可给一家世界主要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合同金额便超过1000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大大超出科学家的预期。这是上海生科院首次向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巨头输出专利技术,同时也是上海生科院首次与跨国企业签订重大的技术许可合同。

  离开专利这副“铠甲”,创新成果就无法走向市场

  “对科技成果而言,专利就像一副‘铠甲’,离开它的保护,创新成果就无法走向市场。”上海生科院副院长倪福弟向记者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生科院在知识产权工作体制上进行了创新,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先进经验,制定了本单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将战略嵌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评估、专利申请等各个环节。

  但是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在具体的操作之中呢?在纵刚看来,其中最大的关键就在于从发明披露一直到转化成功的全过程管理,其中通过专利申请前的“培育”来得到高质量的专利非常重要。如果专利申请时工作没有做好,专利质量差,则很难引起公司的兴趣。

  以转让给赛诺菲公司的那项成果为例,2003年该项技术被国际肿瘤生物学权威杂志《癌细胞》报道,可惜的是,它的专利却如稀疏的“篱笆”,很容易被“钻空子”,结果很多公司都对它不感兴趣。但在仔细研究后续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纵刚发现,专利“篱笆”虽然稀疏,却还能补上。他立刻调集人手,利用这个蛋白抗癌药物的一个新功能另外申请一个新专利,把成果保护得严严实实,同时新专利将进入几十个国家,覆盖全球主要市场。这一来,立刻吸引了多家跨国药企。虽然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纵刚告诫说,质量差的专利想通过后期再来弥补或“挽救”通常是极为困难的,最好是在申请时就把质量做好。

  “都说知识是无价的,但缺少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将大打折扣,而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细节的管理上。”纵刚对此深有感触。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合同谈判中,赛诺菲能开出如此高价,诀窍就在谈判。6000万美元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根据新药研发的不同节点步步推进,多次支付。“一旦新药上市,达到目前同类药物的销售水平,上海生科院就可以连续多年获得每年几千万美元的销售提成。”

  花大力气培养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

  让科研人员不用再坐上谈判桌,围绕一项项专利与国内外的各个层面谈判,这需要大量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高级专业人才来代劳。目前,随着业务的开展,纵刚已经带出了第一批六七人的团队,又在培养第二批十几人的团队。

  令纵刚更头疼的是团队成员的薪资问题。知识产权项目经理在国际市场上的年薪平均在16万美元左右,“中国事业单位体制内的工资根本无法与外企的高薪竞争。”这正是纵刚要在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中心之外成立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的原因之一,目前,纵刚兼任该公司的CEO,公司核心团队均来自上海生科院知产中心,为下一步扩大规模、培训二级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经过几年的摸索,上海生科院知产中心以及旗下盛知华公司借鉴国际上科研成果转化的运作模式,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及与企业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了由“发明评估→增值→专利→发展→市场→许可/转让→谈判→合同”等步骤组成的专业化工作链,以提高专利质量和技术的商业价值作为工作重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和商业谈判,从而做到从发明披露到最终转化的全程管理,保证了专利质量,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

  2007年至2010年间,上海生科院的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专利质量显著提高,其中在国外市场申请的专利数量有了显著增长。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许可、转让与合作研发合同总额达6.5亿元,实收到账金额也持续大幅增长。

  纵刚谈及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以及盛知华公司的发展时表示:“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化服务,填补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在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空白。今后我们将为更多的国内科研机构服务,把更多的发明培育成高质量有商业价值的专利,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图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林鸿宣院士在指导学生对比实验数据。来源:《经济日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