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省企业专利授权量7.2万件,位居全国第一。如何将这笔潜在的巨大财富转换为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镇江已逐渐摸索出一条专利质押权贷款的路子。
58家企业,用知识产权贷款1.3亿
“2010年公司研发的新产品需要批量生产,缺少资金,但科技型企业没有多少厂房,设备也有限,用传统的抵押融资,跑了几家银行都表示比较难做。后来政府出台科技贷款,总算解决了资金难题,两条生产线和新设备顺利上马。”江苏飞格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敦平说。
飞格光电的产品主要应用于“三网融合”。公司已经取得12项发明专利,16项外观专利,正是利用已经授权的1项发明专利,该公司获得了银行200万元贷款。“贷款到手后,仅仅4个月的时间,销售额就达到600万元。去年还只是租用了不到1000平米的一层楼,今年就已经将镇江高新区C21楼房近3000平方米整栋租下。”詹敦平说。
与飞格光电一样,镇江市江南矿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也是凭借一项磁路开关的发明专利获得200万元科技贷款。当时产品处于试生产后期,占用资金较多,造成流动资金不足。
“曾经用几套房产抵押才贷到了300万元,而现在仅凭一项专利,就顺利贷到了200万元。”公司总经理徐俊峰说,“200万元的贷款,不仅仅解决了公司的资金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信心。”
在镇江,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的企业,去年达到58户,贷款额度近1.3亿元,户均两三百万元。开展质押贷款业务的江苏银行镇江分行科技支行行长王宇慧告诉记者,第一批放款全部收回,无一坏账;第二批要今年下半年才能收回,目前企业跟踪情况良好。
风险共担,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
记者发现,能够凭借专利顺利获得贷款的企业,大多是此项专利产品已完成研发、需要购进生产线进行量产,或正处于试生产少量产品阶段。王宇慧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产业化过程,也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
防范风险的另一办法就是控制专利类型。按照镇江相关管理办法,能够用于质押融资的必须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但是由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价值相对较小,稳定性差,因此,银行更愿意接受发明专利质押。
镇江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处处长方立东告诉记者,在镇江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之初,对多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动员,银行也有兴趣且愿意配合,共给予1.3亿元的授信,但是真正放款的目前只有一家银行,最初放款2700万元,这就是江苏银行与省科技厅合作研发的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之星”贷款。
为提高实际操作力,省市两级财政共同成立“科技之星”贷款资金池,银行按照1:5进行放大。资金池范围由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市级财政按照30%-40%配套构成,逐年投放,2009年和2010年各5000万元,今年资金池规模扩大,预计新增1亿元。“以前是财政拨款给企业,现在相当于财政拨款拉动银行贷款,既调动了银行的积极性,又放大了财政资金的规模和效益。”江苏银行中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王冲说,“目前我们还在讨论将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的比例提高至1:6。”
为帮助银行分散风险,按照规定,如果形成的坏账损失在资金池范围内,则由财政负担99%的本金,银行只需负责1%的本金和全部利息。损失超过资金池的那一部分,则由银行全部承担。
《镇江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贷款额度不得高于专利评估价值的30%。另外,专利权质押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1年,中长期贷款不得超过3年,且不能超过专利权的有效期。就目前所做的贷款来看,期限控制在2年以内。这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专利价值评估,制约融资业务
詹敦平回忆起当初申报贷款时说:“从申请到放款,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时间再短一点就好了。”
要缩短贷款时间,并非一件易事。
方立东告诉记者,在目前所放的贷款中,均由镇江科技局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企业专利权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并没有经过独立第三方专业评估。
据他介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比较大。首先,目前科技进步很快,产品更新换代快。一项专利在评估阶段很值钱,但一两年后很难讲,如果出现替代的新技术,就可能一文不值;其次,国内知识产权转让交易市场不完善,专利变现很难;第三,评估难,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评估专业性很强。
评估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多部门管理,比如专利权在知识产权局,版权在文化部门,商标权在工商部门,评估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价值仅是估算能产生多少效益,而且有的按生产成本估算,有的按市场销售估算。而在美国,知识产权统一在一个部门,整个体制运作较为顺畅。
目前,镇江已经开始探索与第三方评估合作。今年2月份,镇江就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共选择了12家企业,委托五星资产评估事务所做评估,期待通过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作,探索出评估知识产权的标准,进而缩短运作时间,并提高贷款额度和期限。
据了解,目前我省也在研究制定专利质押融资管理办法,逐步在全省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同时还在探索建立专利质押贷款贴息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的支持力度专利融资这扇门有望开得更大。 本报记者 赵伟莉
作者:赵伟莉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