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将一个带着16个电极的「薄帽子」箍在头上,然后在一张特制的床上躺了下来。研究人员将通过一种现代仪器,分析他有没有做梦、做了什么类型的梦、能用什么方式去干预他的梦。5月5日,海淀区一栋办公楼顶的小实验间内,一名男子将一个带着16个电极的“薄帽子”箍在头上,然后在一张特制的床上躺了下来。
这16个电极,分布在这名男子的额头、头顶、后脑勺、两侧太阳穴等部位的附近,分别要采集来自他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等脑区的脑电波。隔着床帘,研究人员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系统,点击“开始测试”。电脑屏幕上,一个对话框中出现了16条颜色不一的波形图。
不过,研究人员的目标并不是这16组波动、流淌的曲线。在流淌着的波形图旁,另一个对话框中的数据,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研究人员想从这些数据中,读出男子睡眠中的状态。包括他有没有做梦、做了什么类型的梦、能用什么方式去干预他的梦。
这是一个“睡眠与梦的监测和干预系统”,由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和两名合作者研发。
“啪-啪”两声测出正在做梦
对话框被分成了5段,对应着“试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快速眼动期”和“深睡期”。它们正好组成了人体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
当人体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时,就会出现平缓的阿尔法波。在“试睡期”,人会产生想睡觉的感觉,这时脑电波以a波为主,有一些散在的、比阿尔法波还要慢的德尔塔波。到了“深睡期”的时候,德尔塔波就会占主导。
其中,“快速眼动期”最让研究人员感兴趣。
因为随着睡眠深度的加深,脑电波的节律会变慢,同时肌肉的张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小、体温也会下降。但在“快速眼动期”,眼睛会一秒钟一次的跳动,脑电图会一下子从德尔塔波等慢波,跳到“试睡期”,甚至接近清醒的时候。但此时,肌肉的张力和体温却和“深睡期”相差无几。来源: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