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抓不住重点,考官说:淘汰! 发明创造却得第一,考官说:该给A!
发明“小怪才”闯南理工引面试老师激辩;昨天“北约”13高校集体“圈人”
丁云广演示他的小发明——战车车门。蔡蕴琦 摄
知识素养面试官说:“立刻淘汰他”;发明创造面试官却说:“这个孩子该给A”。今年南京理工大学首次只通过面试遴选人才。昨天入围面试者中,来自安徽五河县的发明“小怪才”丁云广的到来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第一轮知识素养面试中,因为他说话含混、思路不清,两名考官不约而同给他打了最低等;但第二轮发明创造面试却“峰回路转”,丁云广凭9盒稀奇古怪的小发明获得三名考官一致认可,拿到A级。昨天本报记者受邀见证这场长达5个小时面试。
面试第一关 教授考生“群殴”物理题 “小怪才”说话含混,面试老师称他是“数据控”
昨天的面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7名同学坐成一排,和两名专家面对面,一起讨论五组物理知识题。“蜡烛中间穿孔,两端点燃,能观察到什么?”“微波炉中加热鸡蛋会爆炸,为什么?”不少题目涉及身边的平凡事,却蕴含着物理课本中的“大道理”。“塑料菜板上放一块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肉,过一段时间冻肉会与菜板冻在一起,为什么呢?”沉默几秒后,4号男生扶了扶眼镜打破寂静:“这是因为塑料板的导热性不好。”“具体说说呢?”
起初,讨论变成4号男生与面试官一对一交流。在这期间,记者注意到,7号丁云广一直低头思考,几个回合后终于按捺不住站了起来,或许因为紧张回答有些含混不清,考官皱起了眉,这个细节丁云广并没有发现。此后,有学生提出反驳,也有同学总结,然而面试官始终表情凝重。
十分钟过去了,丁云广身旁沉默寡言的6号男生终于开口:“分子间距加大,释放能量。”他回答虽简短却得到一名面试官的赞许:“你的回答很重要,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一切仿佛都跟丁云广无关,他依然低着头,当面试官抛出新问题时,他再次勇敢站起来,滔滔不绝地陈述,这次面试官忍不住打断了他,丁云广还是不甘放弃,表示还可以用画图解释。没想到一名面试官严词制止:“不靠画图,你就不会答题了吗?我看你是‘数据控’。”丁云广只好尴尬地笑了笑。
面试官点评(南理工邹云教授、吴铿教授):如果我选马上淘汰他
“开始觉得7号发言活跃,后来渐渐发现他逻辑不清,说话含混。”话最多的丁云广给吴铿教授留下的印象并不好。
邹云教授的想法更干脆,“我根本抓不到他的要点,如果我选的话第一个淘汰他。虽然他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却总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回答,不听别人的引导。这说明这个孩子的专业素养比较差。”
吴教授点头表示赞同。两位博导眼中,话最少的6号南京十三中郑禹诚和1号苏州中学范俊腾表现最佳。“言多必失,这恐怕是真理。”细心的邹教授注意到,郑禹诚总共发言三次,加起来说了十来个字,每次总能说到要点。“他一直思考,时机成熟时再作答。学工科需要这样的孩子。”奇思妙想的3号李锦明也获得不错的评价。
面试第二关 发明创造拿出来“遛遛” “小怪才”用卡车拖来9盒小发明
“这是我高中阶段的作品。”顺着丁云广的手势往后看,这阵势让在场的人吓了一跳。数一数竟然有大大小小9个纸盒子,有电视机外包装盒、电脑盒,还有鞋盒,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打开一看,一件件奇怪的玩意“蹦”了出来。
“这些都是我用卡车从家运过来的。这是我设计的战车的车门,从四边都能开,而且密封性很好。”介绍起自己的作品,丁云广显得很兴奋。三名考官好奇地离开座位围了过来。“有点意思。是你独立完成的吗?”考官频频点头,“是的,我爸爸以前是木匠,我学了一点木工活,这扇门大概花了四五天时间。再给您看这些。”
接着丁云广从盒子里搬出了三件更大的木制作品。“这是我做的多功能窗户。大家看这扇窗不但可以平移,还可以往里拉往外推,很实用。”考场俨然成了丁云广的作品展示会,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盒子里“变”出了水笔充电器、自动充电手机、风力发电装置……他自豪地告诉面试官,他已经有9项发明获得专利,还有9项正在申请中。
济南一中的李锦明也捧上一大袋小发明:分装式易拉罐、车轮180度旋转的魔术车。他的发明灵感大多来自生活。车轮能转180度可不光是为了好玩,汽车停在马路边,挨得太紧没关系,把车轮转90度,就能横着开出来了。
面试官点评(南理工袁军堂教授、周长省教授、范元勋教授):欣赏有奇思妙想的孩子
面试官认为,从发明创造角度来说,丁云广表现最好,应该给A级。3号李锦明和他属于一个档次。这一轮面试中,考官还承担甄别申报材料真假的责任。袁军堂教授表示,有一名考生2010年拿到一项科技发明,但署名是第二作者,另一项专利正在申请中,似乎有挂靠或临时抱佛脚的嫌疑。还有的考生虽有很好的构想,拿不出过硬的作品,在第一轮中分数都不高。“这一轮面试中,我们主要看这个孩子有没有搞发明创造的天分,有没有奇思妙想,能不能独立完成作品。”范元勋教授说。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东北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