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农民邢建华是费县肖山后村一位普普通通的果农,每天的工作是照顾家里的8亩半果园,可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农活,却把小学毕业的老邢逼成了“农民发明家”。经过四年的努力,邢建华发明的手扶除草松土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邢建华已经和潍坊一家机械厂签订了机械生产协议。 除草松土机
一机多用效率高
1月17日,记者来到邢建华的家,刚走进他家的院子,记者就看到了邢建华的发明,从外观上看,邢建华发明的这款手扶除草松土机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耕作机,可是邢建华却说,他发明的这个手扶除草松土机,虽然外表普通,但可以一机多用,不仅能除草、松土还可以给果树喷农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我发明的这个手扶除草松土机每小时可完成3亩地的除草作业,是人工除草量的3倍。如果把松土用的轮片换成装农药的药筒,就可以给果树喷农药,还可以手动操控喷头的方向。”邢建华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发明的手扶除草拖拉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为了让记者亲眼见识一下除草松土机的“威力”,邢建华特意把它推到果园里,准备操练一番,但因天气太冷,机油被冻住了,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邢建华用了很长时间,才把机械发动起来。
冬季并不是农耕季节,老邢只能在空闲的地里给记者示范。机械运作起来以后,机械上带的“铲草轮片”开始快速转动起来,锋利的轮片很容易将地里的杂草除掉,老邢告诉记者,机械上安装的“铲草轮片”,是他花了大量心血研究出来的,既可以在松软的地上铲草,也可以在硬地上铲草,有效地提高了耕作效率。
苦心研究四年
梦想成为现实
57岁的邢建华家里种植了8亩半的果园,由于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妻子又帮着大儿子在外经营买卖,家里的果园只能靠他一人打理,实在很辛苦,于是他就有了发明机械的想法。
2007年年初,邢建华还特意去一趟费县农机公司找灵感。邢建华不会画图,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要制造什么样的机器,需要多少零件,零件要怎么组装,这些问题都记在了邢建华的脑子里。“那段时间每天大脑就像在放电影一样,制造除草松土机的程序在脑子里一遍遍重复。”邢建华说。
邢建华苦苦琢磨了三个月后,找到费县一家机械厂请求他们帮他制作机械,但遭到机械厂拒绝,原因是邢建华制造的手扶除草拖拉机既没有样品,也没有图纸。邢建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对机械厂负责人进行说服,并承诺由他自己去找制作机械所用的零件,机械厂这才答应帮他生产机械。
2008年初,邢建华把组装成功的首个样品机推回家以后,就下地进行了试验,让邢建华高兴的是,试验竟然成功了。然而,三个月后的一场大雨给老邢出了个难题。由于雨后土地变泥泞,邢建华的机械下地以后,刀片会被泥裹住,根本运转不动。邢建华还发现,如果土地太硬,刀片进不了土里进行作业。
在机械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摆在邢建华面前最大的难题出现了,那就是使用什么样的刀片,才可以适应各种土质。“我当时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可以很容易钻到土里,我想到的是钉子,什么可以很容易切坚硬的东西,我忽然想到了锯,通过锯齿不断的旋转,应该可以很容易钻进土里。”邢建华说。
有了想法,邢建华开始专心研究自己需要的锯片,并成功研制出了“铲草轮片”,邢建华指着轮片兴奋地说:“这个轮片是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研究出来,是整个机械的核心技术,我可以这么跟你说,现在全中国还没有这种轮片。”
2010年7月,经过近4年的研究,邢建华研制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手扶除草松土机,终于出厂了,看到自己制作的机器可以顺利完成作业,邢建华这才有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毕业的
“农民发明家”
小学毕业的邢建华要搞发明,村里人都觉得他是白日做梦,村民尹传甲告诉记者说:“刚开始听说邢建华要搞发明,村里人都不相信,有的甚至觉得很好笑,我们都认为发明机械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你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肯定做不来,没想到他竟然真发明出来了,他现在可是我们村的英雄了。”
在邢建华的家里,记者看到,除了一台电视机,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用电器,邢建华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研究机械上,已经没有钱给家里置办电器,甚至有时候自己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还得伸手向子女要生活费,因为这样,家里人都反对他搞发明。“我的家人和我们村里人想的是一样的,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想发明机械根本是在白日做梦。”邢建华说。成功制造出手扶除草松土机后,家里人也在试着慢慢理解邢建华,并且开始支持他的发明创造。
邢建华成功了,他制造的手扶除草松土机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2010年4月邢建华和潍坊一家机械厂签订了生产合作协议。邢建华说:“我希望我制造的机械能为农民朋友分忧解难,只有这样我的创造才有意义。”但邢建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研究,他还在不断改进完善除草松土机的各项功能,研制新的“铲草轮片”。
当记者问邢建华是否还有发明什么机械的想法时,邢建华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他还会不断制作新发明,他现在正打算做另一个发明项目,他想发明一种既可以在空中飞行,也能随时降落的飞行车,他已经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空中汽车”。文/片本报记者李晖
来源: 齐鲁晚报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