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盛...  11/15
   九号公司卡丁车产品...  11/12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产...  11/06
   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  11/03
   长沙“公交医生”一...  10/25
   全国七成左右发明专...  10/19
   庞代文:让微小量子...  10/14
   山西省以科技创新塑...  10/07
   刘珈岩:热爱发明的...  10/05
   1979年至2023年我国...  10/01
   这个科技领域的职业...  09/20
   2024年芬兰千年技术...  09/05
   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  09/01
   九阳:发明了一个产...  08/31
   浙江一本科生团队研...  08/27
   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1...  08/23
   2024年宋庆龄少年儿...  08/19
   晶体管家族增添新成...  08/16
   平湖曹桥开展“四大...  08/13
   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  08/09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9 7374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一位教授57项专利都在睡觉 草根发明为何难发芽?2008/04/16
    不久前,一对杭州夫妇魏枫和邱珍莉发明的“汽车平行停车器”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拿下金奖,这成为本埠不少媒体关注的焦点。更让人有几分兴奋的是,这个成本在400美元左右的装置,据说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外汽车厂商的关注。

  去年浙江提出了创业创新的总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人的新点子更加显得珍贵。但是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创意十足的“草根发明”往往越不过市场化这道门槛,而仅仅以一本本专利证书为最终的归宿,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专利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加上“利益之油”,如何让“天才之火”更加旺盛,值得我们思考。

  学生的几百个专利束之高阁

  “利益之油”为何总是姗姗来迟

  每个星期有两个晚上,梁嘉麟都要去上有250个学生的大课,课程的名字叫做“发明与专利”。这位中国计量学院的教授给学生布置的课程作业,便是努力想出一些有意思的新创意,并且想办法真正将其“落实”成发明。

  这门动脑子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得不到学分也要来旁听,而大家的收获也颇多。在2007年,就有51个项目拿到了国家专利局授予的专利证书——开这样的课,完成这么多成果,这在全国的高校中还是独此一家。

  “每十个学生中就有一个能拿到专利证书,说明孩子们还是很有想法的。”说起不断批下来的这些证书,梁嘉麟很是高兴。可话题更进一步,他却有些黯然:“课程从2001年就开始开了,这么多年来累计也有好几百个专利了,可是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能真正转化投入生产。”

  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以前的圆图钉,都是按进去了事,要拔出来就不容易,于是有个学生设计了在图钉的边上做上两个或可放平或可翻起的小突起,一旦要拔图钉,把突起翻起来,工具就能很容易地伸进去。

  “这样的发明,应该是有市场前景的,可实际上现在照样束之高阁。”梁嘉麟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能生产出发明专利来,却不能把发明生产出产品来。”

  其实,最典型的例子恰恰就是这位教授本身。他一直就是位发明爱好者,光是从2001年到现在,他拿下的发明专利就已经有57项了,其中不乏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现在的冰箱都无法看到实时制冷效果,他就发明了这样一个装置,可以随时测量冰箱制冷量。

  即使创意发明多多,可用梁嘉麟的话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家企业和他谈过这些发明投入生产的事情。”自己好不容易培育成功的“孩子”却只能“坐冷板凳”,这位63岁的教授心里也并不开心。

  在梁嘉麟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大书柜,排满了一个个用文件夹装好的每一项专利的说明和证书,可这已经是不少发明的最后归宿了。而对于那些学生的发明,梁嘉麟说:“那些专利证书,至少能在孩子们找工作的时候说明他们是聪明而有想法的。”

  记者问梁嘉麟为何不参加一些发明展览和比赛,他摇头说从来没有参加过。而在采访中一些发明爱好者则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官方主办的发明比赛并不多,各地职能部门都会把那些企业参与的、并且明确有不错生产前景的发明专利送上去,业务爱好者的“小玩意”则大多放在一边;而在其他一些带着商业味道的民间比赛中,一笔不高不低的参奖费用总会写在邀请函的后面。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发明爱好者找了一家专利展示网站把自己的专利上网,没过多久倒真有不少电话和信函过来,都说能帮助其找到“下家”,可前提统统是先交数百上千的费用!

  也许我们需要一批专利经理人

  莫非真的这众多“草根发明”只能以一本专利证书结尾,而诸如“汽车平行停车器”之类的实在属于运气好的个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过“专业专利经理人”实现专利转让,也许是一条隐约的解决之道。

  既然专业,就可能掌握一大批此类厂家商家的信息和需求;同时也因为专业,他能迅速对一个专利或者发明做出甄别评估,是否有生产价值、市场前景。

  只是,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职业、专业”的经纪人,目前还只是处在一个孕育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不断向好,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创意产业的不断发育,必能出现这样一类人。

  谁来催发创意的种子

  从一个好点子到成熟的商品,这道门槛究竟有多高?如何让“草根发明”顺利发芽、开花、结果?记者采访中发现,这道槛有点难迈。

  发明者和商家间缺少沟通

  杭州是个聪明的城市!据杭州市知识产权局的周晨处长的介绍,还是有不少杭州人热衷于搞搞小发明。只是,专利不少,但实际真正转化的却很少。

  杭州下沙一家生产机械产品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要不就是自己开发的,要不就是“模仿”其他厂家产品,去“买专利”?也许买技术还会实施,至于去“买专利”,恐怕还觉得不划算:“买来一个产品专利,我们还要开发工艺流程,成本核算,投入的工夫也很大,还不如自己开发算了。”正如周晨说的那样:“发明者和商家之前缺少一个沟通联系的平台和桥梁,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网络更适合“有题目找答案”

  既然要寻找一个平台,那么现在通行的网络能帮上忙吗?记者登陆了目前相当热闹的“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网站,却发现其中最火的部分是企业遇到难题前来张榜求助;而至于专利的展示,显得比较冷清。

  网站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网络上更适合“有题目找答案”那样目标明确的内容。而专利属于先有了答案的内容,刚好要能遇上“适当的题目”——也就是有类似这方面新产品新技术需求的厂家,还真不容易。

  专利事务所不接“转让”生意

  既然网络平台不保险,那么通过更加“点对点”的专利事务所能更好的完成对接吗?

  浙江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是目前业内一家规模中上的专业机构,可负责人吴秉中谈到专门从事专利转让的话题,还是一个字:“难”。“我们接受了一个专利发明人委托,如果专门要为他的发明去找‘下家’,那相当于海里捞针啊,投入的精力可能很大,而效率可能很低,甚至没有,其结果是我们只能去喝西北风了。”(记者 陈立华 通讯员 徐天牧 文/摄) 来源:钱江晚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