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祖冲之 (七)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祖冲之 (七) 发布于:2013/01/30
    七、科学研究后继有人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父子相继的世家。象文学世家 (如曹操、曹丕、 曹植;苏洵、苏轼、苏辙)、史学世家(如班彪、班固、班昭)、书法世家  (王羲之、王献之);同时也出现过一些科学世家,祖冲之与其子祖 、其 孙祖皓就是三世相传的科学世家。
      祖 ,字景烁,主要生活在南齐和以后的梁朝。他自幼继承父业,在父 亲的精心教育下,认真钻研科学,他思维敏捷又学习刻苦,所以进步迅速。 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天文历法和数学有了深入的研究,为他后来的科学工 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他钻研学术入神的时候,连雷震的霹雳声也听不见。 据说有一次,他走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不知不觉地撞到迎面而来之人的身上还没什么感觉,直到那人叫他,他才明白过来。由此可见祖 的勤学 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别人都认为他的治学态度不亚于其父。因此,祖 在学 术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尤其是天文历法和数学。
                              天文观测与发现
      祖 从小就研究家学,所以对其父的 《大明历》更是了如指掌。祖冲之 终其一生,没能看到自己的《大明历》被采纳使用。在他去世后,祖 为了 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继续研究《大明历》,进行天文实测,并且先后三次 向梁政府进行推荐,终被采纳。
      天文学研究注重实地测量,这是我国古代优良天文工作优良传统,是一 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在梁朝初年,为了更清楚地观测天体及其运动情况,祖   不畏困难与危险,选择了天文观测条件良好的嵩山做为临时观测站。当时 南朝和北朝大体上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地区属梁,以北为北魏。嵩山也就 是五岳之一的“中岳”,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北,向北不远处就是黄河,离两 朝统治区分界线不远,所以常有战乱冲突。在这里进行古文观测,存在一定 的危险性。
      祖 在嵩山建立了临时观测站后,不分昼夜的进行观测。他在观测站直 立了一根八尺高的铜表,下面与一个石圭垂直。在石圭面上开出一个小沟, 沟内注入清水,用以定平,起水准器的作用。这个设备虽然很简单却对后世 的天文测量有很大影响。
      祖 用这种仪器来继承他父亲的天文观测工作,一个是日影长度观测, 他的作法就象其父所做的那样。而“测地中”,祖 的方法也是先立一表叫  “南表”,等到正午时刻在表影之末再立一表称为“中表”。如果时间准确 无误,那末南表与中表连线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为了核对南北方向。 他在夜间登上嵩山去观测历来用于定位的北极星。嵩山在中原地区拔地而 起,附近又少烟尘,在天晴的夜晚,北极星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希望通过北 极星来校正南北方向。夜间,他通过中表来望北极星,并于中表之北立一“北 表”,使中表、北表的连线与北极星的位置处于同一直线上。到第二天正午 再根据三表的日影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来判断南表和中表连线的方向是否正好 指向南北,结果是否定的。经过多次的反复观测和研究,所得结果都是否定 的。所以祖 得出了北极星与北天极并不相同而是有所偏离的结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天文发现,从此它打破了北极星就是天球北极这个相 传已久的错误看法。是祖 的一项重要成就。
      为了研究天文的需要,祖 也研究过漏壶记时器。在天监六年(公元507 年),由于梁政府所用的漏壶不准确,所以梁武帝曾令他重新制造一个。同 时他著有关于计时器的专著—— 《漏刻经》,但早已失传。
                           “祖 定理”成就非凡

     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精确推算使他留芳青史,祖 对于球体积计算公式 的求得,亦使他被后人所纪念。      祖 和他父亲一样,年青时代就成为当时的著名数学家。北齐学者颜之 推曾对祖 的数学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祖 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 就是最终求得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      在《九章算术》中,就有已知球的体积反求其直径的问题。由此,可推 出当时的球体积公式为:                       V =  3  πr3 (V代表球积,r为半径)                            2                                                   3     3               1      这个公式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正确公式V =             πr 相比较,大了  。                                                   4                       6 这个不够准确的公式首先被东汉张衡发现它与实际不符,张衡进行了研究, 但没能解决问题。三国时的刘徽也发现的这个问题,经过反复实验研究,他 由正方形与其内切圆的面积之比为4:π,推得正方体与其内切球体体积之 比也是4:π。由此,他先作了一个球的外切正方体,再用两个直径等于球 径的圆柱体从立方体内互相垂直贯穿,这时球就被包在两相交圆柱的公共部 分,而且和圆柱相切。刘徽只保留两圆柱的公共部分,因为它的外表象两把 上下对称的正方形伞,于是把它取名叫“牟合方盖”。古时称伞为“盖”;  “牟”是相等的意思。这时当球与“牟合方盖”同时被水平截面所截,两截 面积之比就是π:4;它们的体积之比也应是π:4,即                              V V           =π∶4,                                球: 牟台方盖      由此得                                       π                                V   =     V       。                                  球   4    牟合方盖      如果牟合方盖的体积能够求得,那么球的体积也就得到了解决。但刘徽 最终没能求出牟合方盖的体积,只好留下了的遗愿,希望后人能解决这个问 题。      刘徽的遗愿,在他逝世二百年后终于得到实现,祖冲之父子完成了这项 事业。祖氏父子也是依据刘徽的思路,把牟合方盖做为解决问题的钥匙,经 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了著名的原理:“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句 话中“势”指高,“幂”指面积,意思也就是:介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 个立体,如果它们的高相等,当两者被任意一平行面所截,而截面相等时, 则两立体的体积也必相等。根据这个原理,考虑到球的外切立方体去掉牟合 方盖的剩余部分与牟合方盖体积对比关系,最终求得了牟合方盖的体积公式 为                                             2        3                                  V       =     (2r)。                                   牟合方盖  3                               π      代入刘徽的结果V       =     V       ,经整理得到                          球   4   牟合方盖                                    V球= 4   πr3 ,                                           3
                                                        22      这就是球体积的正确公式。当时祖氏父子以π=             代入,公式就变形为                                                          7                                     11        3                               V   =     (2r )。                                 球  21      就这样,球体体积计算得到了最后解决,这是我国数学史以及世界数学 史上一件重要事情。而前面所提到祖氏父子发现的原理在祖 时被最终确 定,所以也被称为“祖 定理”。“祖 定理”与球体积公式的提出,是可 以与圆周率的精确推算相媲美的伟大贡献。在国外,直到十七世纪才由意大 利数学家卡瓦雷利重新提出。晚于祖氏父子一千一百多年。
      根据唐朝王孝通的记载,知道祖 也作有《缀术》一书,是对祖冲之《缀 术》的补充,并且记载了祖 与其父推求球体积公式的过程,以及棱台、楔 形体等几何方面的内容。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被赞为“精妙 之作”。可惜也早已失传。
      此外,祖 对于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也有研究,担任过梁朝掌管官府中 的工匠和建筑工程的材官将军。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下令征 发军民共二十万人,修筑浮山堰 (今安徽凤阳东北),企图阻塞淮河,水灌 被北魏占领的寿阳城(今安徽寿阳县)。祖 等有关人员奉命勘测地质情况, 他们发现堰址松软,不宜筑堰,上报梁武帝。梁武帝不听,坚持在原址筑堰。 一年半以后,在付出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大量物资的情况下,浮山堰筑成了。 寿阳城虽然被冲毁了,但附近百姓也流离失所,只好住在山岗和高地上。接 着,在天监十五年 (公元516年)秋,此地连降大雨,引起洪水泛滥,浮山 堰被冲溃,大水瞬时汹涌而出,吞没了淮河沿岸的村镇,十多万人被夺去了 生命,还有更多的人无家可归,到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这个悲惨事件的祸 首应该是刚愎自用的梁武帝,但他却迁罪于浮山堰的施工负责人员,祖 因 此被判刑入狱。
      刑满出狱后,祖 失去了科研的信心,很少从事科学活动了。后来他把 更多的时间转向了研究术数 (占卜问卦),著有《天文录》和《天文录经要 诀》等有关术数方面的书;此外,他还著有《权衡记》一书,是讲度量衡制 度的。但这些书也都早已失传。
      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为什么祖氏父子的著作都失传了呢?究其原因, 既有天灾,又有人祸。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随着社会的 进步,文化的发展,书籍的品种与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在增长的同时,图 书散失,消亡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对于这一现象,隋朝的牛弘作出了历史总 结,首先提出了“五厄”之说,把图书在较短时间内遭到大规模毁坏称为一 厄。按照这一思路,中国古代和近代我国的图书典籍大致遭受了十二厄。
      1.周室衰微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膨胀。他们认为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严 重妨碍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于是便从记载着这些典章制度的周王室藏书入手,进行大肆破坏。使得图书损失严重,如《仪礼》最初有三千篇,至二百 多年后的孔子时,经搜集整理仅存十七篇。
      2.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控制人民思想,下令焚烧除秦史、医药、卜筮、 种树以外的一切书籍。这次焚书给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 失,先秦的典籍,在系统上被无可挽回地破坏了。
      3.项羽入关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进入秦都咸阳,大肆烧杀掠夺。 秦始皇焚书时,曾允许自己的博士官收藏部分诸子百家书籍。但至此,博士 官收藏的这些书也被付之一炬。先秦的许多书籍也就因而失传。
      4.更始战乱
      公元二十五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在樊崇带领下攻入国都长安。杀 死更始帝刘玄,并将长安的宫殿、街市、民房全部烧毁。西汉二百年间所搜 集、整理的三万多卷皇家藏书也随之被焚。
      5.元帝焚书
      南朝梁元帝萧绎酷爱藏书、读书。公元554年,北朝西魏军攻破梁都江 陵。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书,还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因此将亡国 之恨全发泄到图书之上,将十四余万卷图书全部焚毁,南朝二百余年间收藏 的图书至此消亡殆尽。
      6.炀帝焚纬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派使者搜求天下书籍。但同时又将搜集到的与占卜     (音chèn)纬有关的图书全部焚毁。占卜 纬类图书虽然宣扬迷信,但其 中也有不少有用的资料,特别是一些早期的科技知识也因此失传。焚纬后剩 下的隋政府藏书中的三十七万卷被炀帝带到江都,这部分图书在隋末战乱 中,全部散佚。
      7.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唐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不久即攻陷了洛阳、长安, 唐王朝在这两处收藏的八万余卷图书被焚毁殆
      8.广明之乱
      唐僖宗广明元年 (公元880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国都长安,把 长安的宫殿、官署等政府机构全部焚毁。唐政府在安史之乱后所搜集的十二 大库五万多卷图书也随之荡然无存。
      9.绍定之灾
      南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都城临安发生火灾。大火将收藏图 书的秘书省、玉牒所等处全部烧毁。南宋历朝搜集的图书六万余卷在这次火 灾中损失大半。
      10.绛云楼灾
      绛云楼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钱氏藏书名满天下,收藏之书有七十多大柜,藏书的数量、质量都与当时皇朝内府的藏书所差无几, 更有大量的孤本。1670年,绛云楼不幸遭到火灾,藏书大部分被焚毁。
      11.乾隆禁书
      1772年,清乾隆帝下诏征求天下书籍,为编修《四库全书》作准备。在 征书的同时,又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书版全部禁毁,十年间就销毁了 十余万卷图书,给文化典籍带来了一场巨大浩劫。
      12.八国联军劫难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劫掠财物、屠杀人民,大量的文物典籍或 遭焚毁,或被抢劫。历经磨难的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经八国联军 焚毁、抢掠,散亡殆尽。
      在这十二次书厄之外,还有着无数次规模较小的图书被焚毁及散失现 象,它们加起来的总量也是相当惊人的,这都给我国的文化事业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巨大损失。
      可以看出,图书这十二厄大多是由朝代变更、战争频繁或自然灾害引起 的,它们给图书造成的损失是有形的,可以被人们看到。
      图书在有形消亡的同时,还存在着无形的消亡,它是由人的主观因素所 造成的,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因人们的好恶而造成的。比如人们都喜欢的文辞优美的图书流传就 广,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也大。
      二是古今价值取舍观的差异造成的。古人重经史、轻科技,把科技称为 旁支末道,因而古代科技书散失的现象就比较严重。
      由此可以发现,祖氏父子的著作除了在天灾人祸方面难逃厄运外,受轻 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很可惜,我们无法从两人的著作中进一步去研究, 认识他们了。
      祖 之子祖皓受到家传,也精通数学和天文,继承了父祖的科学事业。 梁武帝末年,他任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太守。不久,发生了北朝降将侯景 的叛乱,忧国爱民的祖皓起义声讨侯景,结果兵败被害。三世相继的科学世 家到此也就绝后了。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